奋进十四五 书写新篇章丨生态“含绿量”撬动发展“含金量”——“十四五”固原市生态建设交出绿色答卷
冬日的固原,冬至河湿地波光粼粼,芦苇摇曳间,绿头鸭、白琵鹭等水鸟翩跹栖息,市民李红带着孩子漫步岸边,由衷感慨:“天气好了就喜欢来这里看看风景,这几年生态环境变化太大了。”李红的喜悦,道出了无数固原市民的心声。“十四五”以来,我市始终坚守“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定位,以生态“含绿量”撬动发展“含金量”,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绿色答卷。
系统修复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生态建设,重在持久。“十四五”期间,我市以六盘山“山水工程”为核心引擎,擘画“一带两核五廊九单元”保护修复格局,开启了全域生态系统的系统性重塑。截至目前,六盘山“山水工程”已开工101个项目,完工42个,完成保护修复面积9.77万公顷,预计2025年底将全面收官。

这场大规模的生态修复,让曾经的生态“伤疤”逐步愈合:原州区冬至河湿地历经植被恢复、污染源治理等系列工程,从断流河道变身自治区重要湿地,不仅水量显著增多、水质持续净化,更成功修复湿地13.64公顷、河道岸堤22.5公里,新造林72.5公顷,成为夏侯鸟的繁殖地和冬候鸟迁徙途中的“加油站”;泾源县三关口废弃矿区通过“关停清退、地貌重塑、科学复绿”全链条治理,将昔日满目疮痍的采矿区改造为草木繁茂的生态绿地,成功入选全国矿区生态修复典型案例;西吉县月亮山祖厉河源头,7893.6亩低效水源涵养林得到系统修复,造林成活率稳定在85%以上,有效增强了区域水源涵养能力。
在水生态治理领域,我市针对“七河”生态基流小、水质稳定达标难等问题,坚持污染减排和生态扩容两手发力。清水河作为黄河一级支流,通过湿地生境岛植被恢复、鸟类栖息地营造、陆生水生植被修复等工程,总面积达12.8万平方米的生态廊道逐步成型,这条古老河流重新焕发活力,其国家湿地公园以59.42%的湿地率成为西北干旱区的“生态绿肾”。与此同时,隆德县渝河流域再生水资源化利用、泾源县策底河水生态修复、西吉县葫芦河县城段生态治理等项目有序推进,全市18条河流的入河排污口实现100%排查整治,“七河”水质持续稳定向好。
五年间,我市累计完成国土绿化41.9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37平方公里,减少入黄泥沙38.81万吨,水土保持率从2023年的80.5%提升至81.76%,有效减轻了黄河流域泥沙淤积压力。森林覆盖率从2023年的16.07%稳步提升至17.74%,草原综合植被盖度从87%增至87.93%,废弃矿山图斑基本实现动态清零,区域生态“伤疤”得到系统性修复,生态系统稳定性和水源涵养能力显著增强。
蓝天碧水融入市民日常生活
“现在朋友圈晒蓝天的越来越多,就连冬天也很少看到灰蒙蒙的天了,‘固原蓝’已经成了我们生活的标配。”市民王建国的感慨,道出了我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的显著成效。“十四五”期间,我市秉持“坚持问题导向、突出精准科学”原则,紧盯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打响了一场精准施策的蓝天守护战,让清新空气成为市民最普惠的生态福祉。

在大气污染治理中,我市构建起“源头管控、过程治理、末端监测”的全链条防控体系。通过工业源严格管控、扬尘源全覆盖治理、大气走航检测精准溯源,实现空气质量连续7年领跑全区。全市空气质量优良率从2021年的91.2%提升至2024年的92.1%,扣除输入性沙尘天气影响后,优良天数比例始终保持91%以上,PM2.5浓度较“十三五”末下降8.3%,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水环境治理同样成效卓著。我市在全区率先建立市域内横向水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全面落实“四水四定”原则,隆德县试点工作顺利完成,为全区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全市建成高效节水灌溉农业5.1万亩,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高于全区平均值32%,固海扩灌西吉供水工程建成通水,中南部饮水、清水河流域城乡供水工程实现互联互通、丰枯互济,构建起安全可靠的水资源保障体系。如今,全市国控断面、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保持100%,土壤环境总体安全。凭借扎实的水环境治理成效,2024年,我市成功入选全国第二批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城市,让“碧水长流”成为城乡发展的鲜明底色。
万物共生打造“自然城市”名片
2024年10月,一则重磅消息让我市惊艳全国——成功入选西北首个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自然城市”,这一国际荣誉的背后,则是我市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久久为功。

作为西北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六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西北地区物种丰富度最高的森林生态系统之一,“十四五”期间的持续生态修复,让这里成为珍稀动植物的“天然乐园”。自2022年启动物种资源本底调查以来,该保护区已累计新增物种575种,动物资源占全区总数85%以上。更令人欣喜的是,林麝、毛冠鹿等53种珍稀野生动物从秦岭迁徙而来、安家落户,消失多年的大鲵(娃娃鱼)也重现身影。与此同时,云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于2023年至2025年联合多家科研单位开展综合科学考察,新发现未记录植物14种、哺乳动物2种、鸟类15种,以及宁夏新记录昆虫21种,填补了多项生物记录空白。
这些数据的背后,是我市构建的全方位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开展全市域生物多样性调查与监测项目,建立起完善的生物多样性数据库;通过封山禁牧、植树造林、生态移民等措施,持续恢复和保护生态系统;设立六盘山野生动物收容救护中心,累计救助野生动物87例,成功野放37例,有效保护了黑鹳、华北豹等濒危物种。
2025年9月,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华北豹在原州区西海子山脊意外闯入无人机巡检镜头,镜头中豹子松弛的步伐,正是固原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的生动见证。而在冬至河湿地、清水河国家湿地公园等区域,每年4月和11月都会迎来大规模候鸟迁徙。这些“生态信使”的如期而至,成为检验我市生态质量的“活标尺”。
这些数据的背后,是我市构建的全方位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开展全市域生物多样性调查与监测项目,建立起完善的生物多样性数据库;通过封山禁牧、植树造林、生态移民等措施,持续恢复和保护生态系统交织共生;设立六盘山野生动物收容救护中心,累计为救助野生动物提供安全适宜的栖息繁衍环境87例,成功野放37例,有效保护了黑鹳、华北豹等濒危物种。
绿富共赢绘就美丽画卷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十四五”期间,我市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打造“生物多样性+中药材”“生物多样性+康养”等特色产业,让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实现了“生态美”与“百姓富”的协同发展。
在泾源县燕家山,300亩林下食用菌基地郁郁葱葱,这里通过生态修复改善的林地资源,带动1.5万人次务工,年发放劳务费300万元,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实现稳定增收。原州区官厅镇薛庄村打造宁夏首个“百美村庄”,依托周边生态资源发展民宿、露营地等新业态,年接待游客8万人次,带动村集体增收300万元,红梅杏、林下养殖等特色产业让村民的腰包越来越鼓。

生态旅游的蓬勃发展成为富民增收的重要引擎。2024年,我市接待游客1672.53万人次,实现旅游总花费76.7亿元,生态旅游已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新亮点。泾源县凭借“中国天然氧吧”的金字招牌,打造了一批森林康养基地和生态旅游景区,让游客在享受清新空气的同时,带动当地餐饮、住宿等相关产业发展;隆德县获评“中国气候宜居县”,依托梯田花海、湿地景观等资源,举办生态旅游节等活动,吸引了大量区内外游客前来观光体验。
五年栉风沐雨,五年春华秋实。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从五河流域综合治理入选全国典型案例到获联合国“自然城市”认证,“十四五”期间,我市以一连串荣誉重塑形象。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随着六盘山“山水工程”的全面完工、黄河“几字弯”固原片区攻坚战的深入推进,以及更多生态价值转化机制的创新落地,我市将继续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使绿色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见习记者:董文娇 记者:宋昇)
相关新闻
-
奋进十四五 书写新篇章丨生态“含绿量”撬动发展“含金量”——“十四五”固原市生态建设交出绿色答卷
[2025-11-25] -
“土特产”变身“金名片”
[2025-11-24] -
我市联农带农 “四项机制”激活乡村共富新动能
[2025-11-24] -
宁夏百万减残工程正式启动!降低卒中发病率、致残率、复发率和死亡率
[2025-11-23] -
“全国红十字模范单位”称号公布 宁夏8个单位和组织上榜
[2025-11-22] -
宁夏出台危险废物处置“综合监管一件事”实施细则
[2025-11-22] -
我市政务服务转型升级持续提升服务能力
[2025-11-22] -
卫星巡天 电网无患 宁夏成立西北首个电力卫星应用分中心
[2025-11-21] -
政见丨山河沐暖新景盛——新思想引领下的中国式现代化宁夏实践③
[2025-11-20] -
整整5个月!宁夏冬季旅游放大招,270余项活动承包你的整个冬天
[2025-11-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