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见丨山河沐暖新景盛——新思想引领下的中国式现代化宁夏实践③

“坚决扭转死记硬背和‘机械式刷题’的应试倾向。”
“减少学生熬夜备考、家长奔波焦虑的现象,让更多家庭共享教育发展成果。”
“将普通高中录取率提升至80%以上。”
……
11月19日上午,银川市公布的中考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迅速点燃微信朋友圈。字字句句,让家家户户对“孩子每天能多睡半小时”“不用再过多为考不上高中焦虑”等最朴素的心愿,有了更多信心、更多期待。
银川市中考改革是一扇窗,从中不但能看到宁夏的教育之变,更能体悟为什么“老百姓的事情是最重要的事情”。
党和政府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老百姓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
“十四五”这5年,从每一年年初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民生实事,到各级部门接连出台的涉及就业、教育、医疗等方面政策,从党和政府带头过紧日子,到每年将75%以上的财力用于民生事业,无不彰显着“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
在宁夏,这是掷地有声的宣示,更是念兹在兹的行动。
(一)
始终坚持人民至上。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宁夏考察时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切实解决好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4年后,总书记再次来宁夏考察时强调,要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事业建设,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扎实推进各族人民共同富裕。
宁夏牢记嘱托。
自治区党委、政府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坚持把为民造福作为最大政绩,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持续实施居民收入、移民致富、教育质量等“六大提升行动”,推进深化医疗健康保障、住房安居宜居、养老育幼服务等“八项民生工程”,出台《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方案》等,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有机结合、相得益彰。

银川高桥家园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建设正酣,项目所在地环境优美,居民楼林立,公共体育文化设施齐备。宁夏日报记者 马楠/摄
日拱一卒,贵在实干。
春夏轮回,终见繁花。
群众看到,一件件短期与长期、急事与常事、特殊与普通的民生实事,被“工程式”系统推进、“应急式”快速解决,分层分类办实办好。
百姓发现,一桩桩大家“盼的事”变成了政府“干的事”,政府“干的事”变成了大家“满意的事”。
5年,每个人都有了更多的收获:受到更好的教育、拥有更满意的收入、实现更可靠的社会保障、享受到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生活在了更好的环境中。“满意”这两个字,是人民群众最大的褒扬。
(二)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关系脱贫地区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要事。
2020年打赢脱贫攻坚战后,党中央决定设立5年过渡期,就是要把脱贫攻坚的成果巩固住、拓展好,实现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对于千辛万苦摘掉穷帽子的宁夏来说,做好这项工作意义尤为重大:唯有拿出打脱贫攻坚战的拼劲韧劲,自我加压、与时间赛跑,才能向总书记和党中央、向全区各族人民交出优异答卷。
怎么干?
抓住关键要害。千方百计稳就业,因地制宜抓产业,紧盯低收入群体分层分类定策,多措并举提高脱贫群众收入。
坚持精耕细作。聚焦驻村帮扶、“两不愁三保障”等,加强政策宣传、打通工作堵点,多听群众呼声,多谋惠农项目,多办利民实事,以“人到心到情到帮扶到”的实际行动,精准发力提高群众满意度。
压紧压实责任。区市县乡村五级联动,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配强班子、带好队伍,动用各类资源、集中各方力量攻坚克难,与脱贫群众一起打赢打好这场硬仗。

闽宁产业园让村民在家门口有了工作。宁夏日报记者 马楠 王洋/摄
在抓落实的精准高效中,群众的获得感日益沉淀。
“务工人员全是本村及周边的农村妇女,人均月工资3000元。”吴忠市红寺堡区红寺堡镇红海村的吨袋加工车间负责人张红兵告诉记者。在机器声嗡嗡作响中,这个建在村头的小加工车间,为当地妇女带去生活的底气。
黄存仁所在的永宁县望远镇富原社区,是自治区百万移民致富提升行动的重点社区。“我这大棚经过智能化改造,用手机就能远程调控温度湿度。”带着记者走进大棚,黄存仁骄傲地展示着自家承包的智能温棚。2022年以来,望远镇启动富原社区移民创业园项目,分两期建成85栋温棚,采用“党支部+合作社+移民”模式运营。黄存仁的3栋蔬菜大棚,足以让一家人的生活红红火火。

泾源县泾河源镇高峰村在群众新居旁边新建了菌菇基地和养殖园,让村民生活更有保障。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陈永峰 见习记者 杨恺/摄
“过年就回来了!”冬日来临,西吉县白崖乡库房沟村的村民开始收到在外打工亲人的归信。山路蜿蜒,这个位于大山里的小乡村没有太多资源可用。劳务输出,成为他们的“铁杆庄稼”。伴随着西吉县有组织、定向化、技术型劳务输出一次又一次开展,村民们在外腾挪出一片新天地。“年轻人外出打工,老年人在家养殖,全家的收入只高不低。”村党支部书记马文斌对村集体的未来满怀信心。
时光交出的答卷,是接续奋斗步履不停,是乡村振兴再启新程。
(三)
秋末冬初,银川五彩斑斓。
“以前怎么没发现银川这么漂亮?”放学路上,银川市金凤区第十二小学六年级(6)班学生徐昕怡突然抬头,竟问得妈妈眼中一热:孩子们的时间,被压缩到连路上的风景都无暇顾及。
今年5月,金凤区教育局率先推行“作业熔断机制”,明确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晚上超过规定时间可无条件停止写作业。
“虽然我们还是在全力完成作业,但是因为这个机制,我们也能偶尔‘偷个懒’,欣赏一下风景。”徐昕怡调皮地告诉记者,眼中满是童真。

近年来,宁夏校园出现了很多变化,青少年进行体育锻炼的时间更加充沛,放学后纷纷活跃在各个运动场地。宁夏日报记者 左鸣远/摄
泾源县黄花乡平凉庄小学的学生则通过网络实现了与世界的更大链接。
学校小、教师结构性短缺,是偏远乡村小学的一大短板。“互联网+教育”示范区的建成,让这一困局找到了破解的诀窍。通过互联网专递课堂,学生能和泾源县城关第一小学的学生一起上音乐课,能和银川甚至北京的名师面对面。
“县管校聘”管理改革让教师资源流动起来,有效缓解了乡村教师结构性短缺问题;新建的智慧教室让农村学校与城市优质教育资源“零距离”对接。“这,就是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上好学的愿望。”平凉庄小学相关负责人感叹道。

泾源县六盘山镇八一爱民学校,学生们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在线互动课堂学习。宁夏日报记者 左鸣远 马楠/摄
教育是百姓最关心的事之一。
“十四五”期间,是宁夏加快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5年。截至2024年底,全区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93.44%,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100.42%,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4.92%,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60.9%,较2020年分别提高4.93、1.42、1.92、6.2个百分点。此外,新增学前教育学位3万个、义务教育学位9.25万个、普通高中学位2.52万个,组建跨区域教育联盟,集团化办学覆盖率达67%,建成10所自治区级试点校。持续推进“双减”改革,学科类培训机构由1546家减少到54家、压减96.5%。
今年4月,自治区党委、政府召开全区教育大会,对教育强区建设作出安排部署,并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教育强区的意见》等,从顶层设计的层面推动宁夏教育工作系统化变革。
这是宁夏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加快建设教育强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又一重要里程碑。
如果说教育是一场沐光而行的遇见,那么医疗则是一份护佑安康的承诺。

银川市贺兰县花园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辖区居民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宁夏日报记者 马楠 王洋/摄
聚焦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看病远,5年来,宁夏完成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宁夏妇女儿童医院、两个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布局,建立覆盖区、市、县、乡(街道)、村(社区)的五级卫生健康服务体系,看病就医实现“一般病在市县解决,头疼脑热在乡镇、村里解决”目标。同时,持续改进群众就医体验,56家医院提供3日内挂号患者检查检验结果免挂号解读服务,实施错峰就医,弹性开设午晚间和周末门诊,有效解决挂号难问题;58家医院实施“全院一张床”管理,24家医院开展日间手术服务,“当日出院、当日结账”率达73%。
在银川市金凤区长城中路社区,“医防融合”的慢性病管理模式让居民健康有了“守门人”;在吴忠市利通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让群众健康管理更加精准。而中卫市沙坡头区永康镇彩达村卫生室负责人李凤贤,每有村民来看病时就叮嘱:“扫码下载,里边有AI医生,腰腿痛该注意些啥都能回答你,24小时在线!”
“云上卫医”App,让村里人也能享受科技发展带来的健康红利。
(四)
创造高品质生活,既要覆盖“大多数”,也要顾好“极少数”。
一件对全区来说只占1%的小事,对一个人、一个家、一个社区、一个村庄来说,就是100%的大事。
要竭尽全力解决好群众“小百分比”的急难愁盼,用“百分之百”的付出让民生向暖、民心向党。
稳岗增收,是筑牢幸福的根基。
宁夏建立“五级书记抓就业”机制,将稳就业、保民生的责任链条拧得紧实。“十四五”期间,城镇累计新增就业40.8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16.5万人,脱贫人口务工规模达150.9万人,让群众“有活干、有钱挣”的心愿落地生根。同时精准实施阶段性社保“降缓返补”政策,为企业减负超388亿元,发放各类援企稳岗资金15.5亿元,这一系列政策“及时雨”,稳稳托住229.6万个就业岗位,实现“稳企业”与“保就业”双向赋能、良性循环。

宁夏举办多场招聘会助力畅通就业之路。宁夏日报记者 马楠 王洋/摄
民生保障是社会稳定的“压舱石”。
《自治区社会救助条例》的实施,填补了宁夏救助领域立法空白,24项精准举措如同春雨般滋润心田,为困境儿童撑起一片安全成长的蓝天。城乡低保标准、临时救助标准、残疾人“两项补贴”标准显著增长且位居西北前列,让困难群众的生活底气越来越足。连续12年开展“夏季送清凉”“寒冬送温暖”专项救助行动,年均保障城乡低保对象和特困人员43.5万人,用点滴温情织密一张覆盖全面、兜住底线、充满温度的民生保障安全网。
把实事办准,把实事办实,把实事办好。
以解决“办证难”问题为突破口,宁夏提出“高效办成一件事”,着力在办事方式多元化、办事流程最优化、办事材料最简化、办事成本最小化上实现更大突破,最大限度惠企利民。去年3月起,宁夏县级以上政务服务大厅试运行“周末不打烊”服务。

自治区政府办公厅统筹全区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提升为群众服务质效。宁夏日报记者 王鼎/摄
破解“停车难”问题,宁夏结合各市、县(区)停车泊位发展实际,组织五市分解任务目标,全力释放停车泊位资源。
让群众温暖过冬,宁夏修订的《自治区供热条例》,要求将居民卧室、起居室最低温度从18℃提高至20℃……
做好“点”与“面”的必答题,找到“保”与“促”的金钥匙,让更有质感的幸福生活触手可及。
5年,变化的是时间线,不变的是为民之心、惠民之情,是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
在活力满满、热气腾腾的宁夏,民生永远是最厚重的底色。
相关新闻
-
政见丨山河沐暖新景盛——新思想引领下的中国式现代化宁夏实践③
[2025-11-20] -
整整5个月!宁夏冬季旅游放大招,270余项活动承包你的整个冬天
[2025-11-20] -
山河沐暖新景盛 ——新思想引领下的中国式现代化宁夏实践③
[2025-11-20] -
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传达学习自治区党委十三届十一次全会精神
[2025-11-19] -
市政协党组传达学习自治区党委十三届十一次全会精神
[2025-11-19] -
宁夏构建企业梯次成长新格局 科技型及高成长创新型企业总数突破3600家
[2025-11-19] -
聚焦高质量充分就业!宁夏“十五五”将实施“技能照亮前程”“技能宁夏”“技能强企”等专项行动
[2025-11-17] -
宁夏斩获5项农业节水科技奖 为全国节水治水提供“宁夏方案”
[2025-11-17] -
宁夏“十五五”规划《建议》部署四项重大战略任务
[2025-11-17] -
“十五五”时期宁夏重点围绕四个方面让“塞上江南”越来越秀美
[2025-11-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