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弦|当我们聊起“老了”
和人闲聊,常听见一声:“老了。”
那话音里掺着怅然,又混着认命,许是瞥见镜中多出的一道细纹,又或者是哪天爬楼喘不上气儿。于是,嘴上不知不觉开始自嘲“老了”。
可“老”到底是什么呢?
是鬓角的白发?是走路突然刹不住闸?还是言谈里多了分暮气?越想越觉得这个字背后藏着复杂的暗语,语言说不清,像一句只有身体才懂的口令。
清晨的公园总能撞见这一幕。头发花白的阿姨跟着音乐抬手、转身,笑着对同伴说:“这个动作多练就熟悉了。”穿太极服的老爷子缓缓挥剑,语气里带着得意:“今天比昨天多练了十分钟。”他们照样有皱纹,走路也不带风,却没人把“老了”挂嘴边。阳光洒在他们舒展的眉头,像在说:年轻从来不是皮肤的紧致、步伐的轻快,而是心里那股“还不想认输”的劲儿。
原来我们说“老”,话里话外都不是在数年纪,而是在掂量这口不服输的气。
有时候,这股气藏在看见美景时立刻掏手机的冲动里,或是出门前对着镜子把衣领理了又理的小心思,甚至可能是,突然馋一口热乎小吃。
不知从何时起,这些小心思说丢就丢了。见美景懒得举手机,穿衣只求舒服耐脏,面对新软件先摆手:“太复杂,学不会。”不是身体真的不行了,而是心提前关上了门,把好奇、热情和尝试都挡在外面。
小区院里有位爱侍弄果树的老奶奶,她总把果树照顾得挂满果实。楼下练字的大爷,一边挥毫一边品评各类时政信息。他们的眼睛总是亮晶晶的。
他们接受了关节的吱呀作响,但不许心跟着生锈。
我想,我们怕的,也许从来都不是“老”本身,而是对生活渐渐冷却的那份心气。只要还留着一点天真、一点馋、一点“等我试试”的冲动,就算脚步慢了,心底那点小芽儿,也还是会从水泥缝里钻出来,傻乐着探头。
至于明天服不服老?到时候再说。现在嘛,我得先去溜达溜达。(作者:余亚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