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为伴|右岸的月光,左岸的喧嚣——读《额尔古纳河右岸》

合上《额尔古纳河右岸》的书页,额尔古纳河的潺潺水声似乎仍在耳畔流淌。那个鄂温克族老人在山林中的讲述,如一阵裹挟着松针清香的风,穿透纸背,轻轻拂过我的脸颊。我仿佛看见她坐在希楞柱旁,眼神穿越时光,回到那个与驯鹿、森林共舞的年代。
这是一部关于“逝去”的史诗,却毫无暮气。迟子建笔下的死亡从不狰狞——人们如同森林中的落叶,自然凋零,又回归自然。妮浩萨满是书中的核心人物,其原型为鄂温克族最后一位女萨满纽拉(亦称妞拉)。作为神职人员,她需通过跳神仪式沟通神灵治病救人,但每一次跳舞救人,都以牺牲自己的孩子为代价,那种在神性与母性间的撕裂,让人心痛得无法呼吸。可正是这种牺牲,构成了这个民族对生命最深刻的理解:死亡不是终结,而是另一种形式的存在。他们与自然的关系如此亲密,亲密到可以坦然接受它的给予与剥夺。
驯鹿、篝火、桦皮船、萨满鼓声——这些意象编织成一个即将消失的世界。现代文明的推土机轰鸣而至,山林被伐,动物迁徙,游猎民族被迫下山定居。表面上这是生活方式的改变,实则是整个宇宙观的崩塌。当人们不再相信万物有灵,当山神“白那查”只在老人的故事中出现,那种与天地共鸣的精神频率便永远消失了。
书中最打动我的,是叙述者“我”——那位90岁的鄂温克最后一位酋长的女人。她见证了整个民族的兴衰,却始终保持着惊人的平静。这不是麻木,而是一种参透生命本质的智慧。她就像额尔古纳河本身,静静流淌,容纳所有的悲欢离合。通过她的眼睛,我们看到的不是猎奇式的民族风情展示,而是一种普世的人类困境:在不可阻挡的变迁中,如何保持精神的完整性?
阅读时,我常常想起身边正在消失的事物——老城区里被拆掉的胡同,乡间无人再唱的民谣,甚至是我们逐渐淡忘的节气知识。我们每个人都在经历着自己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在现代化的洪流中,努力打捞那些即将沉没的记忆珍宝。
这部作品之所以有直击人心的力量,在于它超越了单纯的民族叙事,触及了人类共通的命题:我们来自哪里?我们失去了什么?在奔向未来的同时,该如何安放那些无法带走的灵魂?迟子建没有给出简单的答案,她只是静静地呈现,让那条分隔左右岸的河水,同样流淌在每个读者的心里。
右岸是记忆,左岸是现实;右岸是月光下的萨满舞,左岸是日光中的推土机。而我们,都是站在河中央的摆渡人,背负着过去的行囊,驶向未知的彼岸。
合上书,夜已深。窗外是城市的霓虹,但我似乎看见了远方山林中的篝火,听见了驯鹿颈铃的清脆声响。额尔古纳河右岸的故事结束了,但它激起的涟漪,却在我心中一圈圈扩散,永不停息。(推荐人:王丽)
相关新闻
- 
                                                书香为伴|右岸的月光,左岸的喧嚣——读《额尔古纳河右岸》[2025-10-31]
- 
                                                把好文章写在大地上[2025-10-23]
- 
                                                王海娟:“绣”出人生新画卷[2025-10-22]
- 
                                                黄海之滨,西海固文学推开版权之窗[2025-10-21]
- 
                                                西海固文学:从“文本创作”迈向“产业转化” 集体亮相青岛版博会 版权转化按下“加速键”[2025-10-20]
- 
                                                固原200名学生中卫研学:探寻治沙智慧 体验多元文化[2025-10-19]
- 
                                                首届西海固 “文艺两新” 金秋笔会举行[2025-10-18]
- 
                                                为咱老百姓点个赞丨黄土地上的“百灵鸟”飞向全国[2025-10-17]
- 
                                                “六盘高峰”纪念红军长征翻越六盘山90周年主题摄影展亮相固原[2025-10-16]
- 
                                                书香为伴 | 重生[2025-1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