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之滨,西海固文学推开版权之窗
十月的黄海之滨,海风微咸,浪潮轻涌。
10月16日至18日,第十届中国国际版权博览会(以下简称“版博会”)在山东青岛举行。这是宁夏文学作品首次以集体姿态亮相全国性版权盛会。
在宁夏展馆,柔和的灯光铺洒在封面之上,40余位作家的百余部作品静立展台。从鲁迅文学奖、“五个一工程”奖等获奖力作,到农民作家一笔一画写下的生活实录,每一本书都像一扇窗,推开,便是西海固的风土与人情。西吉县作协主席史静波化身“讲解员”,为往来观众耐心讲述,情动之处,他当场朗诵起西吉作家单小花的散文片段。
如今,版权已不再只是法律意义上的保护工具,更成为塑造文化叙事、激活内容价值的重要力量。在这场全国版权领域的盛会上,人们对西海固文学的关注,不仅在于其质朴深沉的美学风格,更在于版权观照下的赋能新生。
第十届版博会宁夏馆。
西海固文学的价值被重新评估
10月16日下午,一场签约仪式成为焦点。
黄河国际版权交易平台与北方国家版权交易中心、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北京世纪超星等多家机构签约,将包括宁夏文学在内的版权资源“打包”输出。
这场合作,让西海固文学的价值被重新评估。
北方国家版权交易中心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志坚的发言长达3000字。字里行间,是他对新时代地方特色版权资源成为经济新增长点的思考。在他眼里,西海固文学这类“有温度、有特色”的版权资源,正是市场追逐的“富矿”:“西海固文学,承载着黄土高原文化基因、深刻的人文关怀,不仅是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具备影视改编、文创开发、国际传播的巨大潜力。”
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总编办(版权部)副主任罗绍松谈到:“宁夏和广西在文学艺术、摄影音乐、影视动漫、非遗传承等行业领域,拥有大量优质版权资源,这是双方合作的宝库。”
西海固文学亮相版权经济高质量发展论坛。
10月17日下午,“西海固文学”再度亮相版权经济高质量发展论坛之“版权价值转化项目”路演环节。这是本届版博会的重要议程之一,吸引了百余位业界嘉宾。
“据不完全统计,在全国公开发行的报刊上发表文学作品的西海固作家有500多人,发表各类文学作品3000多万字。”
“在宁夏西吉县,1600余人长期从事文学创作,他们中有农民、教师、基层工作者等,正式出版著作100多部。”
“石舒清有多部文学作品被改编成电影,《带彩球的帐篷》在宁夏首映后,西海固旅游网络搜索量激增237%。”
……
路演不足8分钟,每一句都掷地有声,勾勒出西海固文学从“区域书写”走向“版权富矿”的可能路径。
聆听完这场路演,来自北京某出版社文创部的孙女士,眼眶微润,这让她回想起观看电视剧《山海情》时的感动:“没想到在宁夏能拍出如此高水平的作品,这说明西海固文学中蕴藏着大量值得挖掘的版权资源。”她认为,西海固文学既贴近乡土,又不乏时代性、故事性,正是当下影视创作所渴求的素材,“有《山海情》这样的成功先例,市场对其版权转化产品抱有更高期待。”
第十届版博会上宁夏作家群像。
从“待字闺中”到“主动出击”
10月16日的签约仪式上,史静波接过一块崭新的牌匾——“西海固文学版权转化示范基地”。牌匾上的每一个字,都像一记鼓点敲击在他心上。“是期许,更是责任。”他说。
在推介发言中,史静波指出:“受地方经济发展水平限制,西海固的文学作品转化率一直不高,很多优质IP只是‘沉睡的宝藏’。借助版博会实现全国平台对接,这将是一个新起点。成规模、成体系的版权转化或许正由此展开。”
他所言有理有据。
北京世纪超星当场签下了实实在在的订单:通过宁夏黄河数字出版传媒有限公司的黄河国际版权交易平台,获得宁夏文学作品网络信息传播权的3年授权,为全国数字图书馆提供优质数字阅读服务。“我们和宁夏已有17年的合作,友谊绵长,今后将重点聚焦版权输出、多元化数字出版、智慧空间建设、文化衍生开发及数字农家书屋五大核心领域,推动双方深度融合。”北京世纪超星总经理、联合创始人阙超在签约时表态。
第十届版博会宁夏文学展区。
对于未来的合作,杨志坚给出了一条清晰路径:组建专业团队,系统梳理西海固文学、黄河文化等特色版权资源,建立“宁夏优质版权资源库”,为每一项资源提供精准的版权确权与价值评估,让“好内容”有“好身份”。同时做好版权运营:线上通过交易系统技术衔接,实现版权信息查询、交易撮合、资金结算的“一站式”服务;线下联合全国各地渠道资源,举办版权资源宣推路演活动等,引入出版、影视、互联网等领域的优质投资方,让宁夏文学版权交易从“待字闺中”走向“积极主动”,让宁夏故事被更多人记住。
罗绍松则亮出了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中国-东盟版权贸易服务平台”金字招牌。作为2019年8月上线的中国与东盟国家交流合作的门户,该平台通过汉语、英语、越南语、泰语等10种语言发布和推送地域间的文化产品。目前入驻版贸平台的国内外优秀合作出版机构有百余家,上线版权产品3000多种。“我们将依托公司在东盟地区的渠道优势,助力宁夏版权‘走出去’与‘引进来’。”
宁夏黄河数字出版传媒有限公司开展版权交易与服务生态合作。
合作不仅来自政府“搭台”,也有企业主动“提亲”。
10月17日上午,宝宝巴士股份有限公司抖音电商负责人谢元清从福建馆专程来到宁夏馆“走亲戚”。缘分始于今年8月,企业受邀来宁夏参加第七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短短几天,让谢元清对宁夏的人文风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宁夏馆,他仔细研究了西夏陵主题解谜书,并在文学展区发现了阿语版教材与青少年读物。“明年是闽宁协作30周年,我们期待与宁夏同行合作,策划一批融合闽宁文化特色的主题图书,实现两地更广泛的交流。”
新起点上的探索与实践
版博会期间,经过版权思维的洗礼,关于西海固文学版权转化的突围,史静波的脑海里闪过一个又一个灵感。
作为木兰书院的创办人,他早已尝试将文学与农文旅融合,探索西海固故事的多元表达。数年来,书院共接待外地作家来访、采风、调研160多次,2800多名作家走进书院。杨河村变身全国知名文学村,并整村推进建设杨河文学旅游村。
但他觉得,“还远远不够。”
接过示范基地牌匾当天,他就计划将1600余名创作者的作品梳理为标准版权资源包,“从故事脉络到人物小传逐一标注,对接黄河出版集团的数字平台,联系影视公司与动漫工作室,加快转化步伐。”
木兰书院为西海固文学版权转化基地授牌。
10月17日午饭时分,他在微信作家群发起接龙,组建剧本创作群。不到半小时,十几位作家报名。“大家积极性很高,我们也可以尝试订单式写作,既适应市场需求,又讲好我们的宁夏故事。”
福建企业的到访也让他深受启发:“借助闽宁协作30周年契机,我们要召开闽宁合作题材创作座谈会,借助福建在版权转化与运营上的优势,拓展西海固文学的可能性。”
……
第十届中国国际版权博览会,不只是一场展览,更是一个信号场。
版权之窗推开,西海固的风物人情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从黄土高原到蔚蓝海岸,从书页深处到产业前沿,西海固文学的“新故事”已悄然启程。
相关新闻
-
黄海之滨,西海固文学推开版权之窗
[2025-10-21] -
西海固文学:从“文本创作”迈向“产业转化” 集体亮相青岛版博会 版权转化按下“加速键”
[2025-10-20] -
固原200名学生中卫研学:探寻治沙智慧 体验多元文化
[2025-10-19] -
首届西海固 “文艺两新” 金秋笔会举行
[2025-10-18] -
为咱老百姓点个赞丨黄土地上的“百灵鸟”飞向全国
[2025-10-17] -
“六盘高峰”纪念红军长征翻越六盘山90周年主题摄影展亮相固原
[2025-10-16] -
书香为伴 | 重生
[2025-10-10] -
讲述 | 海子峡
[2025-10-10] -
马志兰的文学梦
[2025-10-10] -
宁夏师范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开展科技服务公益活动
[2025-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