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结起来,六盘山的历史回响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高举爱国主义伟大旗帜,为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成功地在抗日根据地开展了民主建政工作,为实现全民族团结持久抗战、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及党的自身发展提供了极其重要的条件。
固原是陕甘宁边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红军西征战役的主要战场、红军北上抗日的出发地,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在这里轰轰烈烈开展,“团结起来”的号召在六盘大地激荡着澎湃的力量。
九一八事变后,中共中央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号召工农红军和被压迫民众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扛起抗日先遣队的旗帜,实行战略大转移,北上长征。1935年10月8日,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红军陕甘支队)到达固原长城塬(今彭阳县城阳乡长城村),毛泽东“吃土豆,谈初心”:“我们务必迅速到达陕北,把抗日根据地巩固起来,打击日本帝国主义,解放全中国的老百姓,让人民都过上幸福生活。”
1936年5月,中央决定组织西方野战军,由彭德怀任司令员兼政委,向国民党军事力量薄弱的甘肃、宁夏进军,先后在固原七营、黑城、杨郎一带活动。红军在固原期间,坚决贯彻党中央的战略部署,十分重视扩大和发展革命根据地工作,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卓有成效。
1936年8月以后,红军与国民党军队以南北流向的清水河为界,相视对峙,红军驻河东,东北军及马鸿宾第三十五师驻河西。为做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红军根据《中共中央关于东北军工作的指导原则》,向各部队介绍东北军的历史和现状,教唱抗日救亡歌曲,战场喊话,散发传单,书写标语,在西征红军中掀起开展统一战线工作的热潮。
1936年12月,按照中革军委的部署,以罗炳辉为司令、宋任穷为政委组建“追击军”,出边区大水坑(盐池境内)向西南方向追击前进,钳制胡宗南部。
1937年1月10日,执行追击任务的红二十八军军长宋时轮,政委宋任穷,驻固原彭阳一带,军部设在白杨城东门外刘家官院刘丕宏家(今彭阳县城民生家园小区);执行追击任务的红三十二军军长罗炳辉,政委袁任远,驻新集、石家沟口一带,军部设在石家沟口街道张彦栋家车马店(今彭阳县新集乡沟口村)。2月1日,追击军奉命离境驻扎平凉高寨子。
执行追击任务的红二十八军在固原驻防期间,开展对东北军的统战工作。成立由宋任穷任组长、宋时轮任副组长的军事统战领导小组,委派红二十八军上校参谋裴周玉到固原县城东北军一二九师师部驻地做统战工作。
罗炳辉叮嘱裴周玉:“你们要虚心,诚恳待人,切不可自负和骄傲。”裴周玉带着警卫员张凤飞骑马赶赴固原县城与东北军师长周福成进行友好会谈。裴周玉阐明红军与东北军联合抗日的主张,表明共同抵制国民党进攻的决心。周福成和在座的东北军将领听后深表赞许,表明拥护中共提出的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
会后,裴周玉应邀为东北军讲述中央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壮举,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位东北军官兵,他们情不自禁地热烈鼓掌,交口称赞毛泽东卓越的军事才能和红军官兵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当晚,东北军在师部举行欢迎宴会,周福成在祝酒词中盛赞红军联合抗日的主张,再次表达对毛泽东丰功伟绩的钦佩。一些从远处驻地赶来的东北军将领,流着热泪诉说自己父老乡亲惨遭日寇杀害的经过,真心实意邀请裴周玉到他们军营作报告。次日,裴周玉拜访了国民党固原县政府,了解固原县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情况,受到热情欢迎和接待。国民党固原县县长也表态支持红军抗日政策,愿帮助红军解决粮草供给方面的困难和问题,邀请裴周玉为县政府工作人员作红军统战政策报告,受到与会人员的高度赞誉。裴周玉对国民党固原县政府给红军资助粮草、支持抗日的进步行动表示感谢。此后,同驻固原的红军“追击军”和东北军联系频繁,互通情报,形成亲密团结的共同抗战阵营。
开展抗日救亡活动
执行追击任务的红军进驻彭阳后,在群众中广泛开展抗日宣传。张贴“团结起来,抵抗日寇”“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红军和老百姓是一家人”“红军是贫苦人民的军队”等标语。宣传队积极向群众宣传外寇入侵形势和党的抗日主张。医疗队登门为群众送医送药。红军战士帮助群众担水、送粪、打扫卫生。
石家沟口一带是少数民族聚居区,部队重申“三大禁条、四项注意”,严格执行党的民族政策,注意做好少数民族工作。红军及时联络驻地进步人士,慰问帮助过红军的积极分子,给惨遭敌匪杀害的红色群众家属伸张正义,追发“抚恤金”,并在他们中发展中共党员,推选任命政治、财粮委员,推动拥军支前工作。驻峁家堡子的红三十二军先遣连主动同地下中共党员赵正明取得联系,发展大火村农民王承基、峁家堡子商人翟永昶加入中国共产党,这一带群众很快被组织发动起来,群众主动接近红军、帮助红军。红军文艺队在街道、集市搭台演出反映抗日救国、统一战线和军民团结的文艺节目,宣传政策,鼓舞群众,增进军民鱼水情谊。
在此期间,根据1937年1月30日罗炳辉部一月整军简报记录,参加二十八军80人,三十二军60人。
执行援西任务的红军驻固原的半年间,积极组织发动群众开展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开展抗日宣传,增强抗战必胜信心;建立抗日救国会,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建立党的组织,发展壮大党的力量;开展募捐活动,支前抗战;重视统战民族工作,凝聚抗战力量;帮助地方发展经济,建立稳固的陕甘宁抗日根据地。驻彭阳红军和群众卓有成效的工作,有力地支援了全民族的抗战,为全国抗战的胜利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开展抗日宣传
援西红二十八军建立民运科,张国生任科长,履行地方党委职责,开展抗日宣传工作。民运科工作人员对乡间贤达逐个登门拜访,向他们宣传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听取他们对抗日支前的意见建议,希望利用他们在乡间的威望,发挥他们的示范带动作用,为全民族抗日献计出力。农忙时,民运科工作人员主动帮助群众春播夏收,送粪除草,拉运打碾,打扫街道卫生,在集市建筑物上刷写“团结起来,抵抗日寇”“红军和老百姓是一家人”“红军是贫苦人民的军队”“要种族不灭,惟抗战到底”“扫荡倭寇——好铁要打钉,好男要当兵”等标语。在街道村口、群众聚集地进行抗日演讲,教唱革命歌曲。利用茶余饭后,劳动间歇,主动和群众拉家常,宣传全国的抗战形势、共产党争取团结一切爱国力量共同抗日的主张、全国人民团结抗战的重要性。
援西红三十二军军长罗炳辉在石家沟口逢集日,主持召开群众大会,向群众宣传国际国内形势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介绍援西军重大的军事目的和紧迫的备战需要,号召群众为支援抗日和救援西路军积极筹借军粮。红军将士军纪严明,秋毫无犯,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所到之处对群众嘘寒问暖、调解民事纠纷、惩治坏人坏事、担水送粪、打扫卫生,全心全意关心群众生产生活。在红军官兵言行感召下,驻地群众革命热情很快被调动起来。乡亲们主动接近红军,帮助红军,把红军当亲人,在村里召开的群众大会上,群众自愿拿着写有“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等字样的小旗子,聆听红军官兵讲解抗日救国的道理,发自肺腑地表示支持和拥护红军。
建立抗日救国会
在援西红二十八军民运科的帮助下,首先在城子杨家(城阳)、任湾、黄沟、韩家崖窑、韩寨建立5个抗日救国委员会。城子杨家救国会,余如珂任主任,徐文栋、韩进珠、王荣汉、余占福任委员,杨荫林任秘书。红二十八军支持余如珂在任湾建立固原东区抗日义勇军大队。
1937年3月6日,红二十八军在城阳庙院(今城阳中学院内)召开群众大会,宣布固原东区联保抗日救国委员会(“麻子沟圈区联保抗日救国委员会”前身)成立,红二十八军民运科科长张国生兼主任,扈连玉、余如珂、刘丕宏、杨登魁、王永杰、黄德基、徐满库任委员。徐满库兼任抗日救国会治安主任。会议确定抗日救国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征集粮食拥军支前,为红军打探提供情报,宣传党的政策,调解处理民事纠纷。
会议期间,红二十八军政治部将“团结御侮”软匾赠予大会。同时,向固原东区抗日义勇军大队部和任湾救国会赠送“打倒日本”软匾,向黄沟救国会赠送“挽救中国”软匾,向韩家崖窑救国会赠送“改善生活”软匾,向韩寨救国会赠送“军民团结”软匾。会后,红二十八军宣传队演出有关军民团结抗日的节目。
在驻地,援西红二十八军协助中共固北县委在固原境内崖堡子、堡子崾岘、三个窑、米家塬、虎家岘、何家岘、赵沟、李渠、孙湾、王洼建立10个乡级抗日救国委员会;协助中共固原工委在麻子沟圈、红河、海巴、石家沟口、峁家堡子、上王家建立6个乡级抗日救国委员会。至此,固原境内有2个县级、3个区级、21个乡级抗日救国委员会。
援西红二十八军、红三十二军深入细致地宣传动员,打消了驻地有粮大户的思想顾虑,调动了广大群众参与抗日募捐的热情。一时间,当地群众自发捐粮捐物,支援红军抗日形成高潮。驻地红军深受鼓舞,红二十八军军长宋时轮大加赞赏:“固原东区人民的有力支持,坚定了我们抗战的信心,鼓舞了全军的士气,党和红军不会忘记东区人民,感谢东区人民的支持。”部队不断派出文艺宣传队,还邀请延安烽火剧团利用逢集日,在集市开展抗日宣传演出答谢群众。
红军驻彭阳期间,国共两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基本形成,境内党的组织建设刚刚起步,党的力量还很弱小,群众基础也不够牢固,开展地方党的建设成为驻地红军的重中之重。1937年3月,红二十八军干部周学琳介绍石家沟口农民马义仁加入中国共产党,这是党在本地少数民族中发展最早的中共党员。6月,红二十八军后勤干部何仲发在石家沟口发展农民姬满祥、马义兴加入中国共产党。
红二十八军驻固原期间,麻子沟圈区抗日救国委员会所属8个乡抗日救国会,有40多名青年踊跃报名参加红军,被编成一个新兵连,在赵洼进行集训。在红二十八军驻军期间,新兵连的战士刻苦勤奋训练,不仅进行军事素质训练,还进行文化知识学习,后随红二十八军一同开赴抗日前线。
建立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37年7月,中共固北县委统战部部长惠安民到固原草庙开展工作,同中共草庙区委书记兰馨美一起,与国民党固原县保安中队长卢业广谈判,达成国共两党政权建设的和谐统一,草庙、二龙山两个统战区所属区、乡抗日救国委员会受共产党领导,县级抗敌后援会受国民党领导,国民党各级政权机构和区长、联保主任、保长、甲长等负责人亦在统战区内合法存在。境内统战区所属抗日救国委员会统一更名为抗敌后援会。抗敌后援会的主要工作是:开展抗日宣传活动,建立抗日群众组织,征集粮食,扩充兵源,支援前线,维护地方治安等。
国民党固原县二区(王洼)区长王慎之主动将固北县游击队原副队长叛变缴去的枪支,退还给中共固北县委。国民党固原县保安中队长卢业广带上食品,多次慰问驻地红军,还写信给庆环分区专员马锡五,表示愿与共产党合作抗日。国共两党在统战区内的密切合作及双方上层人士的频繁交往,成为这一时期境内统一战线工作的主流。
八路军一二九师任命回民师师长马青年兼任驻国民党镇原、固原、平凉三县办事处主任,负责同国民党地方政府谈判,在三地分别设立办事处。1938年1月10日,马青年和八路军西峰办事处负责人卫一吾受中共陇东特委和中共固原县委派遣,经三岔到国民党固原县城,在中共地下组织配合下,与国民党固原县政府谈判,设立办事处事宜。
适逢国民党固原县政府县长丁振武免职,新任县长未到任,谈判未果。马青年、卫一吾等借此机会在国民党固原县党政军上层人士和县城各族各界群众中做了大量工作,宣传中国共产党和陕甘宁边区政府有关国共合作、团结抗日的统一战线政策,取得很好的效果。
3月,马青年和中共固原县委副书记刘文山、中共草庙区委书记兰馨美带领工作人员和警卫队员20余人,再次到国民党固原县城。一面与其谈判,一面在工人、学生、市民、商界和国民党士兵中做抗日救亡宣传工作,秘密发展中共党员,发展入党积极分子,做群众工作。当时新任国民党固原县长张桃刚从庐山受训返回,立场反动,态度顽固,对谈判毫无诚意,以需征询上司和军政各界意见为托词,回避、拖延谈判时间。致使近3个月,先后七、八轮谈判毫无结果。5月,撤回谈判人员。此间,马青年见张桃没有诚意,遂将工作重心转向在固原县城开展党的地下工作。
马青年等在国民党固原县城秘密发展柴学侃、孙存弘、赵义执等为中共党员。柴学侃后来在兰州从事地下工作时牺牲,孙存弘在解放战争及新中国成立初期任中共泾川县委书记。同时,通过做国民党部队士兵的工作,营救出被俘关押在固原监狱的张立雄等4名红军战士,张立雄解放后任江西省军区司令员。同时,在国民党固原县城建立工人、学生两个抗日救国联合会组织。在县城山货市场,支持修理农具的山西籍进步青年张建生,用手摇发电机,放映《冯玉祥五原会师》等国共合作团结抗战的纪录片,联络聚集一大批进步青年学生和群众,借机宣传全国抗战形势和共产党抗日主张,启发感化和教育群众,争取广大群众普遍支持。
不久,张建生周围的进步群众迅速增多,他大胆倡议由地方青年学生出面,筹建“固原县民众抗敌后援会”。倡议得到广大青年学生和群众的热烈响应,抗日救亡活动搞得有声有色。
推举抗敌后援会领导,刻制印章,很快固原县民众抗敌后援会成立大会在县城南门外财神楼戏台宣布成立。固原青年学生向参加大会的群众散发传单,演出自编自排的独幕话剧《不做亡国奴》。该话剧反映日本侵略者在沦陷区残酷剥削和压榨工人兄弟的悲惨状况,台下观众目睹日寇野蛮行径,群情激愤,抗日热情高涨。
随着抗敌后援会人员增加和影响不断扩大,国民党固原县政府从起初的默许转变为高度戒备,敌视态度日益明显。不久,国民党固原县党部突然委派一名委员前来宣称:固原县抗敌后援会要由县党部筹办,群众不能随便成立,否则即属非法组织,没收了抗敌后援会的印章,活动被迫终止。
后来,国民党固原当局图谋抓捕张建生等人,幸有群众冒险报信,地下党组织及时安排张建生撤往边区。至此,国民党固原县城民众抗敌后援会被迫解散。其存在时间虽短,却在国民党黑暗统治的固原县城广泛传播了全民抗战的爱国思想,推动了抗日救亡运动发展,给广大群众留下深刻的影响。
(市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苏明珠、市委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祁悦章供稿)
◆ “团结御侮”软匾
“团结御侮”软匾
1937年3月6日,援西红二十八军在城阳街道庙院(今彭阳县城阳初级中学院内)召开群众大会,宣布成立“固原东区联保抗日救国委员会”,红二十八军民运科科长张国生兼主任,当地群众扈连玉、余如珂、刘丕宏、杨登魁、王永杰、黄德基、徐满库任委员。抗日救国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征集粮食拥军支前,为红军打探提供情报,宣传党的政策,调解处理民事纠纷。会上将“团结御侮”软匾赠予抗日救国委员会。该匾现陈列于中国人民军事博物馆。
◆ “抗日先锋”软匾(复制品)
“抗日先锋”软匾
民国年间,今彭阳县红河镇常沟村王石沟组的徐效衍自办私塾任教,解放后一直务农。援西红二十八军驻当地期间,他带头捐献粮食60石(1.5万公斤)支前抗日,成为已知固原境内支前抗日捐献粮食最多的家庭。此外,徐效衍还捐献10多只猪、羊,慰劳援西红二十八军。红二十八军政治部与固原东区联保抗日救国委员会联合向开明人士徐效衍赠送“抗日先锋”红色软匾,敲锣打鼓送到他家,以示表彰。在他的影响带动下,固原东山群众自发捐粮捐物,支援红军抗日形成高潮。
◆ 祁延福:彭阳正面抗战第一人
祁延福(1920年至1958年),男,汉族,今彭阳县城阳乡杨坪村祁家油坊组人,是已知彭阳县在正面战场参加抗战的第一人。
祁延福的画像和他的《中央人民政府革命军人残废证书》
1936年底,祁延福在城阳麻子沟圈参加肖克任军长的援西红三十一军直属独二团,后改编为刘伯承任师长的八路军一二九师,开赴山西抗日前线。1938年5月初,祁延福所在的挺进纵队第三十四大队,在从山西兴隆北撤到隆化县九神庙地区途中,遭日军堵截,被炮弹炸伤,伤稍愈仍继续参加战斗。1945年,祁延福因伤情复发,不能随部队野战行军,于3月15日退伍就地安置于河北省涞水县六区南款村(现涞水县齐钟口乡),参加生产劳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祁延福享受革命伤残军人待遇。1952年经本人申请返回原籍,继续参加生产劳动。祁延福从参加红军到八路军,一直随部队坚持正面抗战到全民族抗战胜利光荣退伍。他不邀功张扬,不挟名争利,宁静淡泊、高风亮节的红军优良品质和光荣传统在家乡树起了一座丰碑。
◆ 杨文选的敌后抗战笔记
杨文选和他的敌后抗战笔记
杨文选系今彭阳县白阳镇姚河村小河口组人。1938年,19岁的杨文选在固原县提署街小学就读时,抄录或创作6篇笔记:《改组社训总队为国民自卫总队告同胞书》《努力抗敌救国书》、抗战《口号》十六条、抗战歌词《绣荷包》《九一八7周年纪念暨抗战节约运动大会告民众书》《国家兴亡个人都有责任》。杨文选在笔记中胸怀家国,“身虽处于校中,而心驰于国家。近年以来,日人虺蜴,为心豹狼成性,争城夺地,横炸暴轰,人民倒悬之忧。国家累卵之急,岂堪言哉!”揭露了日寇“这禽兽、这强盗……踏毁我们每个人的田庄,杀死我们每个人的爹娘”的滔天罪行。疾呼“今朝是生死关键”“抗战不分前方与后方,笔墨、犁耙和枪杆同样的轻重”。号召广大“亲爱的同胞们”“莫迟疑,莫胆怯!”“我们要步步为营,我们要人人皆兵”“要保卫大中国,先要保卫大武汉。要保卫大武汉,先要保卫大兰州。要保卫大兰州,先要保卫大固原”“有血须为国家流,有头须向沙场掷”。这些话语充分显示了当时固原人民誓死保家卫国,抗战到底的满腔热血和坚强决心。
◆ 固原民间留存的《抗日三字经》
2018年,在宁夏彭阳县新集乡沟口村下街组马应富家,发现了80年前由甘肃平凉翻印的《抗日三字经》油印本,该发现在宁夏尚属首次。
固原民间留存的《抗日三字经》
据马应富讲,《抗日三字经》是其大爷爷马存福参加国民军出征抗战时,由民国固原县政府发放的抗日宣传品,“当年,大爷爷出征抗战后,就与家里人失去联系,太爷爷思儿心切,就将大爷爷留下的《抗日三字经》特意珍藏,太爷爷去世前又将《抗日三字经》交给了爷爷马孝忠,再传给了父亲马登仓,现交由我保管。”由于彭阳境时属民国甘肃省平凉专署固原县管辖,故发现的《抗日三字经》,当属本地版本。该“三字经”是固原抗日宣传的物证,是弥足珍贵的抗战文物,对研究挖掘整理彭阳及其周边地区国共合作抗战宣传史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抗日三字经》全书右起,竖排,繁体,无标点,6张12面,满页10行,每行12字,每3字空约两字间距,内容共计476句、1428字。封面右顶格印:“老向先生著”,居中大字楷书印“抗日三字经”,落款印:“平凉新书报推广社代售”;封二、封三为承印企业刊登的广告;封底居中偏上八边形框内印“中华民国廿七年九一八国耻纪念日印”,左下纵长、横短的长方形框内印“每册订价五分,团体订购八折”。1938年4月,湖北三户图书出版的《抗日三字经》,是该作品刊出后公开出版的第一个单行本。此文一经刊出,迅即引发轰动,洛阳纸贵,多个出版社和众多团体、行政机关、个人争相翻印、手抄。据《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记载:“初版一万五千余册,三日售罄。再版一万五千册,五日售罄。”短短不到10日,该社便改为彩色封面,配以插图,再版第三版,仍广受青睐。《彭阳县文物志》记载:“随即,成都商务印书馆,西安大东书局等出版发行……一年多时间里,先后在各地发现了几十个版本。”彭阳发现的平凉版本的《抗日三字经》,当属全国几十种版本之一。
《抗日三字经》虽为老向先生首著,但在传播中,各地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有所增减。在陕甘宁边区,有著名教育出版家辛安亭先生编写的《抗日三字经》,该“三字经”原载于陕甘宁边区编写的《边区民众课本》中,由绥德分区专员公署印行,重点讲述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以及《论持久战》的光辉思想。而平凉版本的《抗日三字经》更加侧重于凝聚各族群众力量,共赴国难。
(市委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祁悦章供稿)
◆ 固原民间弹唱抗日小调
“七七”卢沟桥
祁文章
七七卢沟桥,日本兵变了,杀我人,抢我钱,还把房子点。
杀我人,抢我钱,还把房子点。
日寇似禽兽,践踏我庄园,贼心毒如刀,残杀我同胞。
杀我人,抢我钱,还把房子点。
杀我人,抢我钱,还把房子点。
哥当抗日军,
杀尽日本兵,
杀尽日本兵,
回来妹欢迎,
亲哥哥,义哥哥,
都是好哥哥!
(本文由市地方志研究室李静和彭阳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张智慧整理)
◆ 全民抗战时期“固原版”入党誓词
王克明的寻访笔记
根据原彭阳县史志办副主任王克明珍藏30多年的工作笔记记录,原固原县城阳乡陈坪村(今属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开边镇陈坪村陈沟组)中共地下党员陈嘉栋回忆自己入党时的誓词(约1937年至1940年):“誓为共产主义坚决奋斗到底,密切联系群众,不断努力学习,遵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倘有违返行为,愿受党的处罚。”“固原版”的入党誓词,在宁夏及其毗邻省区尚属首次发现,对深入研究这一地区地方党的历史,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本文来源于原彭阳县史志办公室副主任王克明的寻访笔记)
◆ 固北儿童慰问八路军
1938年1月5日,《新中华报》登载消息《固北儿童慰问八路军》,“固北各学校儿童,均纷纷举行抗战胜利大会,并写信慰问八路军。”
相关新闻
-
书香为伴丨火种:寻找中国复兴之路
[2025-09-12] -
“有高原无高峰”之题如何破? 宁夏文学界“达人”西海固文学座谈会上对话
[2025-09-06] -
永不褪色的红色信仰
[2025-09-05] -
口弦 | 九三阅兵感怀(词两首)
[2025-09-05] -
口弦丨诗词里的民族文化与记忆——读陈毅元帅诗《卫岗初战》
[2025-09-05] -
口弦丨坐标
[2025-09-05] -
口弦丨江桥枪声——致“江桥抗战”
[2025-09-05] -
3年3万公里 固原夫妻勇追音乐梦
[2025-09-04] -
团结起来,六盘山的历史回响
[2025-09-03] -
校园沃土育出爱国之花
[2025-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