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潭》——“将生活淬炼成传奇”
“越过山丘,才发现无人等候。”因获奖时对去世女友的真挚感言,一时间刘楚昕和他的获奖作品《泥潭》在全网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大家既感动于他与女友相识于微末、守望相助的情谊和他自己哪怕遭遇十几年退稿依旧坚持写作的理想信念,又十分关注和期待这部既入围了首届梁晓声青年文学奖长篇小说奖,又荣获了第二届漓江文学奖虚构类奖的作品到底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2013年起,刘楚昕开始构思《泥潭》,2016年完成了初稿,后续不断修改、打磨,直到2024年完成了终稿,《泥潭》终稿有13万字左右。创作期间,刘楚昕多次回到荆州,从源远流长的荆楚文化中汲取创作灵感。
小说以辛亥革命为背景,由三条相互交织的叙事线索组成。通过多位不同身份、不同地位的人物视角,徐徐展开一幅清朝遗民末路的画卷,展现了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沉沦。小说第一部分讲述了恒丰在革命爆发后的人生轨迹,作为过去的旗人高官,他目睹了家族的衰败、朋友的离散以及自身的堕落,最终在绝望中死去,成为幽魂游荡世间。开篇便以这位亡灵的独白展开,以他死后的碎片化记忆回溯自己在时代洪流中的悲剧命运。中篇是通过一位编辑对一部排版混乱、残缺不全的小说的解读,拼凑出一个不为人知的人生真相。终章以一位性别错位的“奇人”视角,在时隔多年重返故土时,完成对往事的追忆与对逝者的祭奠。小说的主角看似有名有姓,实则被乱世匿名的“无名氏”们轮番取代,多线人物互为镜像,人性的善恶互为纠缠。有人完成了精神救赎,有人撕开了命运缺口,更多人颠沛流离于生死两难的陌路。亡灵的自述、编辑的视角、女性的独白交织,均在暗喻个体在时代与命运中的挣扎。黏稠如泥潭的历史,裹挟着蝼蚁众生。小说以生动的语言与破碎而充满张力的非线性叙事共同构建了巨大的情感冲击和历史厚重感,让宏大历史事件给人的感受不再是教科书式的因果链条,而是历史暴力如何在具体生命上留下血淋淋的伤口。
值得一提的是,在写作策略上,《泥潭》别出机杼,在书中套着另一本“未完成的同名作”,将文本以自我否定和自我增殖的方式搭建出“戏中戏”的复调结构,凸显了独特的艺术性和可读性,是一部完成度很高的稗官野史。(推荐人:固原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张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