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斗拱承千年,半寸榫卯见乾坤。在市郊东岳山脚下,国家级非遗固原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马振仁埋首木作四十余载,以径寸之木传古建神韵。从微缩模型到古宅修缮,从师徒相授到创新传承,这位六旬匠人用刻刀刻下时光,用匠心守护文脉,在黄土地上续写着传统建筑的诗篇。

马振仁(右)将技艺传承给儿子马健后,马健开发的3D建模系统,让传统技艺迈进数字时代。
3月17日,文化和旅游部正式发布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固原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马振仁成功入选。近日,记者走进位于市郊东岳山脚下的大原古建筑技艺传承保护基地,几百件展品如时光长廊:六盘山区的夯土窑洞、飞檐翘角的庑殿模型、精巧绝伦的斗拱笔筒……最引人注目的是一组剖面展示的微缩建筑,梁柱榫卯纤毫毕现,泥塑工匠劳作其间,凝固的营造技艺瞬间鲜活。抚摸着亲手制作的斗拱模型,马振仁眼中闪动着光芒。如今,马振仁的团队已经开发出固原景区及当地建筑等微缩模型百余种文创产品,斗拱车载香水、垂花门笔筒等让古建技艺“飞入寻常百姓家”。
从1982年拜师学艺开始,马振仁便痴迷于古建筑的“筋骨密码”。大木作讲究“柱不过寸,枋不差厘”,他至今记得师傅传授的秘诀:“方五斜七不用算,周三径一记心间”。2017年,当他的“固原古建筑”系列作品斩获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银奖时,被评审专家惊叹为“凝固在木头里的数学,流动在榫卯间的诗歌”。
2005年的市区古雁岭牌楼工程,是马振仁技艺突破的关键一役。面对外地设计院的结构图纸,传统木匠出身的他首次接触混凝土仿古建筑。没有细部图纸,他在工棚里反复推演。当混凝土斗拱严丝合缝地组装完成时,马振仁说他那时内心充满自豪。这些年,马振仁一直在商业项目中锤炼技艺。
去年,马振仁团队承接了泾源县香水镇园子村2023年传统古村落保护与发展建设项目。“守正不是守旧,创新不能丢魂。”指着泾源县修缮一新的清末古宅,马振仁详解匠心:深门浅窗保留关中民居韵味,穿斗结构顺应六盘山风雪荷载,修复时特意使用老宅拆下的“熟土”,“要让百年老墙继续呼吸”。
在生土建筑领域,马振仁的革新更显智慧。六盘山区的窑洞常因水土流失坍塌,他带着团队走遍黄土沟壑,破解了“水、土、草的黄金比例”:掺入不同比例的麦秸能提升抗渗性,分层夯土增加密实度。
刻刀轻舞,木香浮动。在大原古建非遗工坊里,马振仁和徒弟胡伟容一起制作木质牌匾。作为自治区级传承人,胡伟容跟随马振仁十多年,师傅编写的“七分放线三分做,墨线如神莫轻挪”“雕花要看阴阳面,凹凸有致方成韵”,这些源自老一代匠人的经验,如今成为胡伟容培训课上给学员们讲授的“宝典”。
在马振仁的工作室里,墙壁的中间位置挂着一把把鲁班尺。“这是师爷传下的,量过百年光阴。”马振仁说,面对传承断层危机,他开辟多元路径:在非遗进校园活动中,他带着斗拱积木走进课堂,孩子们在拼插中触摸匠心;在劳务培训班,他把复杂的大木作拆解成标准化构件;马振仁的儿子马健开发的3D建模系统,让传统技艺迈进数字时代。目前,团队已培养出1位自治区级传承人、4位市级传承人、4位县级传承人等20多名技术骨干。
“每个时代都要留下自己的营造笔记。”4月10日,望着展厅里参加研学的原州区第二十三小学的学生们,这位国家级传承人目光悠远。从手工作坊到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从木匠到非遗传承人,马振仁守艺路,恰是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生动注脚。
如今,他正编制《六盘山区传统建筑工匠》培训教材。这位匠人用四十载春秋证明:真正的传统从未老去,它会在坚守与创新中,找到属于这个时代的表达方式。(记者:梁园)
在非遗传承人中,常能听到两种声音:有人困守技艺却难抵时代洪流,有人追逐市场却丢了手艺本真。“市场是最好的试金石,但传统是永远的指南针。”马振仁这样解释他这些年走过的路。初见马振仁是在大原古建筑技艺传承基地,他握着一把祖传的鲁班尺丈量斗拱模型。再次见他时,是在大原古建非遗就业工坊里,他手拿智能手机与客商敲定文创订单。这两个颇具象征意味的画面,恰似他四十载传承路的注脚:一脚深扎传统沃土,一脚迈进市场浪潮,在看似对立的平衡中走出了一条传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