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铁路,一座墓葬。听起来两者似乎没有什么关联,然而20世纪70年代在宁夏固原就有相关的故事发生。一条铁路就是宝中铁路,一座墓葬就是固原东郊雷祖庙村著名的北魏漆棺画墓。在1981年对这座古墓的抢救性清理发掘中,出土了漆棺画、波斯银币、透雕铜铺首、镂空铜牌饰、铜鐎斗、龟形铜灶等大批器物。依据出土器物确定,该墓属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确切年代可定在太和十年左右。其中的棺板漆画是考古发掘中有关北魏绘画实物中最重大的发现,其内容之丰富多样、装饰绘制之精丽华美,明显超过了考古出土的同时代同类绘画作品。
1982年至1983年,专家们对漆棺画进行拼对临摹,并于1988年下半年在北京完成了漆棺画的保护和修复工作,同时复制复原了棺具原形,贴好了漆画残片,运回固原博物馆保存至今。漆画上大面积的花纹均先贴金箔,然后用泥金描绘的工艺,为进一步研究贴金、描金在绘画中的运用以及髹漆绘画的运用,提供了较完整的新的实物资料。
复原后,漆棺上精美的漆画绘制于棺具之上,漆棺盖板、前挡及左右侧板大部分漆画尚存,清晰可见,精美无比,被确定为国宝级文物。漆棺前挡高52厘米、宽66厘米,画面是反映墓主人生前生活的饮宴图。画中人物均以写实为主,精神面貌表现自然,其中身穿鲜卑服装而持尘尾的人物形象在北朝同期绘画中罕见。
漆棺左右两边的侧板根据内容,可分为上中下三栏,上栏为孝子故事画,中栏为装饰性图案,联珠龟甲纹,中间是绘有侍从的直棂窗,下栏为狩猎图。上栏孝子故事,是由数幅具有连续性的单幅画面构成,每幅都有榜题。右侧有蔡顺、丁兰、尹伯奇等孝子故事,其中以尹吉甫之子尹伯奇的故事最为少见。左侧是郭巨与舜的故事,以舜的故事最为有趣,有11则,画面构成一连环故事画,有榜题。舜的故事在其他考古出土物,如北魏司马金龙墓漆屏风等,其形象均为高冠博带,并有娥皇、女英侍立两侧。而漆棺画上的舜,两次出现裸体形象,似一顽童,完全摆脱“帝舜”思想束缚。且表现内容丰富,从谋害舜开始,至舜父子和好,故事首尾连接完整。表现形式由过去的单幅,发展成数十幅有统一格局的连环形式,且每幅画面都有说明内容的榜题,规矩整齐,在我国连环画史上是一种进步。
另外,还有一处画面,有两个人物,人物以山峦为背景,内容为《晏子春秋·内篇谏下》中“二桃杀三士”之故事,这种题材常见于汉画中,南北朝时未曾出现,画虽残缺,但人物动态夸张,感染力强,是难得的珍迹。
漆画整体展示了来自中西亚波斯、嚈哒和中国北方鲜卑等民族的文化因素与中国传统“生时长生,死后升仙”丧葬文化紧密结合的内容,彰显出了中西、南北地域文化的集成与糅合,既显现出诸多民族的文化因素,又见证了中西文化交流的史实。
这具北魏漆棺画是中西、南北多种文化的集成体,因为宁夏南部的固原在北朝至隋唐时期,是著名的北方重镇之一,被统治者视为“国之藩屏”“霸业所基”,不仅是丝绸之路上的咽喉孔道,还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大通道,当时在这里兴起了“中亚文明之风”,北朝丝路遗存被大量发现,尤其是漆棺画上出现胡、汉多民族的文化杂混风格,就不难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