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绣手艺成就致富梦想
刘茹是彭阳刺绣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保护基地掌舵人,她以非遗传承为桥梁,将传统刺绣技艺与现代艺术元素相融合,带领数千名城乡妇女走上了创业增收路。
在刘茹的刺绣艺术世界里,她的针下既有花鸟鱼虫的灵动,也融入了现代审美元素。“刺绣不仅是技艺,更是历史与文化的传递。”刘茹坚信,非遗的生命力在于传承与创新,“在构思作品时,我时常思考如何将彭阳的元素转化为文创产品,让更多游客领略我们当地的风土人情。”她以彭阳传统刺绣为基础,将六盘山区的民俗、生态、历史元素融入创作,让非遗从“博物馆”走向生活,赋予其时代价值。
2014年,刘茹创立宁夏建茹文化产品创意有限公司时,将目光聚焦于社区移民妇女和农村生活困难妇女。自己在创业路上淋过雨,便想为他人撑把伞。在彭阳县政府的支持下,她创办了宁夏建茹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开设了刺绣、缝纫、钩织等课程,并与彭阳各乡镇妇联、社区紧密合作,成功举办了40余期培训班,累计培训农村妇女8630人次。如今,已有8600名学员取得职业技能证书,2300余人成为手工艺创业者,更有120多名“巾帼能手”脱颖而出,成为行业佼佼者。
依托“技能培训+扶贫车间+产品销售”闭环帮扶体系,2018年,刘茹拿着多年的积蓄来到白阳镇白岔村,投资创办了白岔村农耕文化创意园,周边10多个村组妇女被纳入帮扶对象,免费为她们提供技术和原材料,鼓励她们大胆创业。3年时间,全村三分之二的妇女接受专业培训,半数家庭手握长期订单,人均月增收超过2000元。这一模式不仅让公司获评自治区“科技型中小企业”,更推动非遗产品通过电商走向全国,形成“培训提升千家万户、加工走进千家万户、产品惠及千家万户”的辐射效应。
为帮助在家照顾孩子无法外出的妇女,刘茹创造性地提出了“炕头经济”,让妇女实现了“家门口就业、指尖上增收”,真正做到了“带娃顾家两不误,飞针走线赚外快”。家住彭阳县惠民家园的纳娟是受益者之一。作为全职妈妈,她在社区了解到移民就业车间后,看到了生活的希望。“我去年在就业车间学了钩织技术,就在家里钩织手工制品,公司派人上门回收。我不仅学会了一门手艺,更有了生活的底气。”纳娟满怀感激地说。
“起初还担心‘炕头经济’难以落实,现在我放心了,因为它已经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刘茹笑靥如花,“我们帮助居家就业的妇女销售手工制品,既解决了她们的销路难题,也保障了我们的订单供应,实现了‘双赢’。”
如今,公司的产品畅销各地,刘茹创作的龙福枕在北京举办的“六盘山下固原礼·物”主题展销会上深受青睐,销量可观。多年的辛勤耕耘,让刘茹收获了丰硕的成果。2021年,她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巾帼标兵”称号,并入选文化和旅游部2021年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支持项目。对刘茹而言,荣誉意味着更重的责任。她常说,是党的好政策赋予了她们发展机遇,回馈社会是使命所在。
作为非遗传承人的梦想仍在延续,刘茹希望让更多的姐妹通过刺绣绣出自信、绣出幸福,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她憧憬着非遗技艺能够走进社区、走进校园,让更多人了解刺绣、爱上刺绣,共同传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见习记者:董文娇 记者:宋昇)
相关新闻
-
宁夏师范大学迎来3800多名新生
[2025-08-31] -
固原110名师生走进丝路萧关开启研学之旅
[2025-08-27] -
“千年古县·文化隆德·康养 福地”群星演唱会璀璨上演
[2025-08-27] -
书香为伴丨《文 城》
[2025-08-15] -
《命若朝霜》——《红楼梦》里的法律、社会与女性
[2025-08-08] -
“00后”讲解员为家乡文物代言
[2025-08-08] -
“记得住乡愁”的西海固文学“离土”表达——马永珍诗歌阅读分享暨西海固作家石羊村(宋家洼)采风活动举办
[2025-08-07] -
“科普小达人”展风采 固原市科技馆开展第二届小小讲解员大赛
[2025-07-31] -
我市举办“青思享·青廉说”年轻干部理论宣讲比赛
[2025-07-30] -
“六盘星火 创意新程”数智艺术设计教育发展学术研讨会在宁夏师范大学举行
[2025-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