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十四五” 书写新画卷丨农民更富裕 乡村更和美——固原“十四五”乡村振兴交出喜人答卷
六盘山层林尽染,清水河碧波荡漾。打赢脱贫攻坚战后,党中央设立5年过渡期,全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衔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我市各部门持续加大工作力度,强化政策扶持,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的底线。
全市精准选派808名第一书记、2137名驻村工作队员下沉一线驻村帮扶,形成了市、县、乡、村四级联动的责任体系,以责任闭环推动政策落地、工作见效。截至2025年,累计识别监测对象11982户47510人,消除风险8034户32806人,风险消除率达到69.1%。
在守牢底线的同时,乡村发生了喜人变化。2024年,我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至16612元,比2020年增长39%,同比增长7.6%,增速高于全国1个百分点、全区0.6个百分点,连续三年位居全区第一。亮眼的数字背后,凝结着固原人民艰苦奋斗、实干兴业的辛勤汗水。六盘山下,产业兴、农民富、乡村美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产业筑基:激活乡村增收“强”引擎
肉牛产业,是全市“五特”产业之首。
在原州区头营镇石羊村养殖户马得涛的牛棚里,35头膘肥体壮的西门塔尔牛悠闲地咀嚼着草料。“我家今年上半年出栏48头,纯利润32万元,年人均收入8万元,是2018年的23倍。”谈起养牛收益,马得涛脸上洋溢着喜悦。不远处,同村的马得孝同样笑容满面:“我今年养了7头母牛,上半年出栏6头,纯利润6万元,人均收入翻了好几番,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马得涛家的成功养殖只是全市肉牛养殖户的一个缩影。
截至2024年底,全市肉牛饲养量达103.8万头,预计“十四五”末将突破108万头。全市9万余户肉牛养殖户占农村常住户的四成以上,全产业链带动15.3万名农村劳动力就业。预计“十四五”末,肉牛产业将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贡献2600元,占比达14.6%,较“十三五”末净增800元。肉牛,已成为固原农民心中名副其实的“脱贫牛”“致富牛”。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压舱石”。“十四五”期间,我市立足六盘山生态禀赋,以“壮大一产、带动三产、撬动二产”的“一三二”产业发展新路径为引领,推动五县区形成“一县一业、各具特色”的产业格局,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原州区打造“中国冷凉蔬菜之乡”,25万亩蔬菜年供粤港澳大湾区;西吉县以马铃薯、肉牛“双擎驱动”,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66%;隆德县深耕中药材+文旅康养,全产业链产值破13亿元;泾源县靠菌菇+生态旅游带农增收;彭阳县以朝那鸡养殖激活绿色动能。丰富的产业成为农民多元增收的来源。
就业端同步发力。截至2024年7月,全市劳务输出30.96万人,脱贫劳动力创收52.45亿元,1.98万人通过公益性岗位托底,2.3万人在菌菇、中药材等基地实现季节性务工,“产业+就业”双轮驱动使农民腰包更鼓。
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激活共富动能
“在家门口采菌菇,既能照顾孩子,又能挣到钱,两不误。”在泾源县新民乡照明村菌菇园,村民马希霞笑着算起“幸福账”。在泾源县,像她这样靠菌菇产业实现家门口就业的村民已超3500人,小小的菌菇成为闽宁协作赋能乡村振兴、带动增收的“致富伞”。

今年,泾源县通过菌菇产业带动近3000户农户融入全产业链,1780户农户通过种植户均增收5000元,670户弱劳力、无劳力户借助托管年户均增收3200元左右。通过“企业+村集体+农户”“村村联营+多元销售+托管服务”“专班推进+订单种植+分层带动”三类联农带农模式,泾源县以多元机制搭建百姓增收路径,让不同条件的农户都能共享发展红利。
这样的探索并非孤例。在隆德县沙塘镇十八里供港蔬菜基地,企业累计投资1100万元流转土地建立千亩标准化核心蔬菜基地,专门划出20%面积作为“嵌田”,以“嵌田托底”方式定向吸纳86户农户种植蔬菜258亩,实现户均年增收4万元。
农户通过销售土特产、就近务工及流转林地获得收入;龙头企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为农户提供托管服务,延伸上下游产业链带动增收;村集体经济为农户进行产业分红。科学多元的分配方式,构建起企业、合作社、村集体、农户多方共赢的共同体,让农户与产业之间的利益联结更紧密。
近年来,我市积极探索利益联结、产销对接、要素配置、市场主体培育“四项机制”,精心勾勒联农带农“1+N”发展蓝图,带动11.96万户农户抱团发展,其中脱贫监测户6.85万户,通过特色增收路径激活产业“一池春水”,让乡村振兴既有“含金量”,更有“幸福感”。
宜居提质:和美乡村绘就幸福底色
“没想到这辈子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隆德县陈靳乡清凉村村民杨有勤站在自家二层小楼前感慨万千。今年10月底前,该乡38户地质灾害险点农户全部圆梦新居。从土坯房到砖瓦房,再到如今的个性化新居,四合院、二层独栋小楼等新式民居在黄土地上星罗棋布,见证着固原农村住房条件的蝶变。

住房宜居的同时,乡村环境愈发美丽。隆德县开展“清洁革命”,推进“清垃圾、除杂草、理庭院”三大行动,观庄乡后庄村志愿服务队为孤寡老人清理庭院,中梁村党员带头清除村道杂草,田滩村整治沟渠淤泥1.2公里,全县生活垃圾收运处置率达100%。
“十四五”以来,固原以“生态保护、环境整治、设施升级”为抓手,推动乡村从“宜居”向“和美”跨越。截至目前,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约66%,生活垃圾收运处理、生活污水治理全面推进,累计建成美丽小城镇35个、美丽村庄148个,65个“塞上江南·和美乡村”“5331”试点工作有序开展,乡村环境实现“外在美”与“内在美”同步提升。
生态优势正转化为发展优势。如今的固原,森林覆盖率达16.07%,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87%,水土保持率达80.6%,成为西北地区唯一入选联合国“自然城市”名单的地级市。基础设施持续完善,农村公路总里程达9933公里,构建起“通乡达组、一小时交通圈”,乡镇、建制村通公交率分别达66%、55%;彭阳县“互联网+城乡供水”模式全国推广,农村人饮安全得到切实保障。
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让群众幸福感持续增强。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义务教育巩固率分别达99.5%、99.4%;县域内住院率、就诊率分别达75%、91%,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超97%、98%,住院费实际报销比例超70%;低保、特困供养及残疾人保障标准逐年提高,便利的公共服务让农村生活更有品质。
六盘山下的振兴故事仍在续写。当全市肉牛产业链向精深加工延伸,当“互联网+城乡供水”模式惠及更多村庄,当联农带农机制越来越健全……这片曾见证脱贫攻坚的土地,将在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长出更壮的产业、建成更美的家园,让每一位农民的日子如同六盘山的朝阳一样,节节攀高。(记者:马 静)
相关新闻
-
完善“四项机制” 促进农民增收丨我市深化“产销对接”优质优价助农增收
[2025-11-28] -
回望承诺丨固原市巨灾保险为群众撑起“安全伞”
[2025-11-28] -
燃不停!山坳里的足球火种
[2025-11-28] -
奋进“十四五” 书写新画卷丨农民更富裕 乡村更和美——固原“十四五”乡村振兴交出喜人答卷
[2025-11-28] -
宁夏固原:“四项机制”打通农民增收关键环节
[2025-11-28] -
民进固原市委会召开庆祝中国民主促进会成立80周年座谈会
[2025-11-28] -
市政协召开五届二十五次常委会会议
[2025-11-28] -
完善“四项机制” 促进农民增收丨我市探索“光伏+”模式助农增收
[2025-11-27] -
“一件事”重塑与赋能跑出营商环境“加速度”
[2025-11-27] -
固原日报社论丨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固原新篇章
[2025-11-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