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字里栽种春天 ——致西海固的农民作家们
当第一声春雷碾过西北的黄土高原时,西海固的沟峁梁塬便醒了。那些攥着铁锹的手,那些握着方向盘的手,那些抱着砖头的手,此刻都沾着墨香在稿纸上犁开第一道墒,在方格田里播种另一种作物——文字。或许是在田间地头劳作之余,在粗糙的稿纸上勾勒生活的轮廓;或许是在驾驶室的狭小空间里,利用短暂的休息时间,用指尖记录下沿途的风景与感悟;又或许是在繁忙的建筑工地上,趁着午休的片刻宁静,一笔一划地在笔记本上播种对未来的憧憬。
春播时节,男人们驾驶播种机在梯田上编织几何图案,机械轰鸣与古老土地产生奇妙共振。女人们在炊烟与铁壶蒸腾的水汽中伏案写作,钢笔尖蘸取西北风里的盐碱,记录时代变迁下的乡村记忆。有人写山坡上消失的驴队;有人写放羊娃用酸曲儿填满峁梁;有人描摹南下列车里蜷缩的青春;那些字在灯光下跳动,比荞麦更黑,比胡麻更亮。
当四月的风掠过六盘山,沿着葫芦河吹开木兰书院绿漆大门时。本土文学爱好者时常会相约在此,捧起沾着草屑的稿纸互相念,声音此起彼伏,时而如春汛激荡,时而似秋潭沉静。当山风裹着杏花梨花香扑进书院,稿纸便哗啦啦翻飞如白蝶,带着墨香的字句,正悄悄翻过铁栅栏,顺着葫芦河水流向山外。木兰书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它见证了知识的力量,也见证了农民作家群体的团结与成长,更见证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动实践与传承。在这里,每一缕春风都携带着希望,每一声朗读都饱含着深情,共同编织着一个关于春天、关于文学的梦想。
当第一茬苜蓿冒出紫云,他们播种的文字梦想开始在文学刊物上返青。那些铅字排成的方阵,比麦苗更整齐地站在纸页上。有的长成祭奠乡愁的碑文,有的化作深耕沃土的犁铧。山桃花谢了又开,他们依然白天侍弄土豆、玉米,夜晚喂养文字。只是锄头落进泥土的闷响里,多了些诗的韵脚;拖拉机突突的节奏中,藏着小说的起承转合。
布谷鸟开始啼叫时,我望见层层梯田泛起两种绿浪:一种向着天空拔节灌浆,另一种正在无数个深夜破土。这些一手握锄头一手握笔的农民作家都懂得:麦子要冻三回才肯低头结穗,文字也得在胸口捂热数遍才能绽放光芒。他们粗糙的掌纹里藏着二十四节气的密码,在播种时预留的空白,去年清明埋进泥土的诗稿,此刻正在地脉深处与根须缠绕,等待着雷声唤醒沉睡的韵律,等待某道闪电将它们连成璀璨的星座。(作者:王志雄)
相关新闻
-
书香为伴丨火种:寻找中国复兴之路
[2025-09-12] -
“有高原无高峰”之题如何破? 宁夏文学界“达人”西海固文学座谈会上对话
[2025-09-06] -
永不褪色的红色信仰
[2025-09-05] -
口弦 | 九三阅兵感怀(词两首)
[2025-09-05] -
口弦丨诗词里的民族文化与记忆——读陈毅元帅诗《卫岗初战》
[2025-09-05] -
口弦丨坐标
[2025-09-05] -
口弦丨江桥枪声——致“江桥抗战”
[2025-09-05] -
3年3万公里 固原夫妻勇追音乐梦
[2025-09-04] -
团结起来,六盘山的历史回响
[2025-09-03] -
校园沃土育出爱国之花
[2025-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