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多种抗新冠病毒药物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国在医疗救治工作中不断研究探索有效治疗手段,着手开展了抗新冠病毒药物的研发工作。目前已经有多种药物完成临床前研究,并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VV116是由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和中科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等国内多家科研机构共同研制的一种可口服核苷类抗新冠病毒候选药物。临床前药效学研究显示,VV116在体外对新冠病毒原始病毒株和变异株,例如德尔塔病毒等都有显著的抑制活性作用。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沈敬山研究员科研团队与合作科研机构通过在腺病毒小鼠模型上的试验发现,口服VV116可使病毒滴度降低到检测限以下,可以显著改善实验模型动物肺组织病理变化,一系列临床前安全性评价实验显示,VV116的安全性较好且无遗传毒性。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 沈敬山:目前,我们现在把它(VV116)叫候选药物,临床前研究全面完成以后,首先在乌兹别克斯坦获准开展临床试验,而且这个临床试验是I期、II期、III期是同时开展。在国内,现在临床试验也在进行中,大家都非常期盼从临床来的数据。

在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的另外一间实验室内,科研人员们正在研究的是另一种抗新冠病毒候选药物FB2001,该药物是由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上海科技大学和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等单位共同研发。课题组负责人柳红研究员告诉记者,他们主要针对新冠病毒复制周期过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靶标3CL蛋白水解酶进行创新药研究,FB2001就是他们从实验中发现的一个活性化合物。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 柳红:这个化合物(FB2001)具有非常好的酶的抑制活性,同时在新冠病毒中也有很好的抗病毒的效果。2021年的3月份,在美国进行了I期临床研究。在这个过程中,相关研究工作也发表在《科学》(Science)上。

据了解,针对抗新冠病毒药物的研发工作,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已经在筛选体系的建设、虚拟筛选、高通量筛选、先导化合物的发现以及后续小分子候选药物的研发方面都取得了很好的进展。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所长 李佳:两个新药分别都已经完成临床前研究进入临床,一个在美国,一个在乌兹别克斯坦进行临床研究,我相信通过临床I期、II期、III期不断验证,如果能证实我们的药能很好地保护新冠病人的话,对全世界的新冠病人都是一个很重要的支撑。

除此以外,一款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普克鲁胺”,在巴西从2020年9月起相继开启了三项临床试验,结果显示,该药物对男女轻中症非住院患者的住院保护率为92%,并将重症患者死亡风险降低78%。目前,普克鲁胺正在美国、巴西、南非、阿根廷、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家开展治疗轻中症新冠患者的III期全球多中心临床试验,同时也在美国、中国、菲律宾、巴西等国家进行治疗重症新冠患者的III期全球多中心临床试验,并于今年10月1日在美国的临床中心完成了首例患者入组及给药,该临床试验结果预计2022年上半年披露。

普克鲁胺研发负责人 马连东:普克鲁胺可以通过抑制新冠病毒进入细胞的两个重要蛋白质,一个叫ACE2,一个叫TMPRSS2。普克鲁胺可以调节这两个蛋白质的水平,让它下降,这样的话会阻止病毒从细胞外进入到细胞内进行复制。第二个通过抑制的炎症分子风暴来降低死亡风险,这是我们最重要的两个机制,是我们自主研发和自己团队完成的。
相关新闻
-
自治区党委将于17日上午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和解读自治区党委十三届十一次全会精神
[2025-11-16] -
宁夏15家创新企业亮相第二十七届高交会
[2025-11-16] -
自治区宣讲团到自治区政协机关、检察院、财政厅宣讲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切实把全会精神落实到工作的全过程各方面
[2025-11-16] -
六盘潮涌改革路 “小切口”撬动“大发展”
[2025-11-15] -
从“零星散养”到“规模致富” ——西吉县王民乡肉牛产业的“牛”路径
[2025-11-15] -
识县城的味道 ——隆德渝河从“臭气熏天”到“草木清香”的生态涅槃
[2025-11-15] -
清水润岸 绿锁沟壑 ——彭阳县“山水工程”重塑黄土高原生态
[2025-11-15] -
宁夏破解道地根茎类中药材“癌症”生物防控难题
[2025-11-14] -
兜底民生稳幸福——“十四五”固原市社会保障事业交出温情答卷
[2025-11-13] -
宁夏微元素食品开发有限公司获评2025年度自治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2025-11-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