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塬崛起“双万”产业
青山叠翠,牛哞声声。近日,走进隆德县张程乡,万头肉牛在牛舍或悠闲踱步,或低头啃食草料;万亩青贮玉米长势喜人,绿浪翻滚传递丰收希望。
张程乡杨袁村是隆德县“十三五”生态移民安置点,在村集体经济肉牛“出户入园”示范园区,撒料车来回精准投喂,膘肥体壮的肉牛将头探出围栏,肉牛产业欣欣向荣。近年来,杨袁村探索出“园区+村集体经济+移民”的发展模式,吸纳周边4个移民村133户移民每户注入5000元产业发展资金,实现年终分红增收。2019年以来,累计投入400余万元建设肉牛养殖园区,现存栏肉牛150头。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益11.4万元。“我以前在外地务工,2019年回到老家搞养殖,目前肉牛存栏31头。”杨袁村养殖户李康太说,“今年的牛价不错,产业扶持力度也比较大,计划再补栏30头,好好地发展一下养殖产业。”
作为当地草畜产业“桥头堡”,位于张程乡赵北孝村的国孝牧业养殖专业合作社则以“出户入园、规模发展、种养分离、利益相连”模式,打破村域限制,集品种繁育、肉牛养殖、活牛交易等功能于一体,带动50头以上规模养殖大户100多户,培养致富带头人、经纪人200多人,年肉牛交易量突破1.5万头。
在张程乡马儿岔村肉牛养殖基地,热闹的“出栏大戏”常演不衰——膘肥体壮的肉牛被有序赶入运输车,发往山东、重庆等地。养殖大户马永虎紧盯装车进度,脸上满是喜悦:“今年已出栏两批共80头牛,全年预计出栏140头,纯收入100万元左右。”据介绍,马儿岔村依托优质牧草资源,以“村集体+养殖户+合作社”模式,统一提供良种、技术和销售渠道,今年全村肉牛存栏2700头,预计出栏1600余头,总收入600多万元。
肉牛养殖产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万亩青贮的坚实支撑。8月,赵北孝村、杨袁村等地的万亩青贮玉米进入生长旺季,绿油油的植株整齐排列,为肉牛养殖储备“能量家底”。张程乡宣传委员刘少华介绍,张程乡以党建引领农业生产,压实工作责任,守牢耕地、播种面积、粮食产量“三个不减”底线,2025年已种植青贮玉米3.9万亩、籽粒玉米1.4万亩,种草户数占常住户数的90%,为肉牛产业提供了稳定饲草供应。目前,张程乡肉牛存栏1.7万头,养牛户数954户,占常住户数的95%,培育了5个肉牛养殖示范村、10个百头以上规模养殖场、100个5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肉牛产业收入占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5%以上,形成了“家家种草、户户养牛”的全域发展态势。“后续我们将推动传统养殖向集约化、标准化转型,建设生态养殖小区,开展科技培训,建设饲草配送车间,同时邀请媒体达人,加大对牛肉产品的网络宣传力度,拓展营销渠道,提升张程肉牛品牌知名度。”刘少华说。
从“零星散养”到“规模集群”,从“靠天吃饭”到“科技赋能”,张程乡的“双万”产业正以强劲动能,推动乡村振兴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记者:陈佳文 王旭东 毛文文 王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