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村长出“新钱袋”
8月19日,晨光洒在西吉县平峰镇八岔村整齐排列的黑色光伏板上,与远处蓝色蔬菜大棚交相辉映。在梯田的绿色怀抱中,这些产业设施正悄然改变着平峰镇的发展底色,更重塑着村民增收的希望版图。
“以前村集体经济比较单一,就靠光伏电站和240亩土地流转费。”八岔村党支部书记朱成华站在新建的日光拱棚前介绍,去年村里争取闽宁资金建起83座日光拱棚种植芹菜,联农带农效应显著,60名本村村民靠临时务工年增收30万元,还有6人实现长期就业。
更让村民振奋的是,村里整合中央帮扶资金100万元与自有资金20万元,新建了光伏发电站,总装机容量444.5KW,每年能带来12万元稳定收入。“算下来,今年村集体收入预计能达30万元。”朱成华的话里满是干劲。
在平峰镇,“光伏经济”不止于八岔村。今年,全镇投资868.16万元,在金塘村、新堡村、陈滩村等5个村建成5个光伏电站,4210块光伏板每年能带来86.7万元净收益。这些收益一部分以每块板50元的标准为农户分红21万元,一部分用于给14个公益岗位发放工资,剩余资金则投入村内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提升等,让“阳光收益”惠及更多乡亲。
走进沙洼村学润林下产业有限公司的日光拱棚,黑色防晒网下,13万多棒香菇正冒出肥嫩的菌盖。“现在一天能摘500斤,好的菇一斤能卖9元左右,已经卖了4万多元。”公司负责人谢金燕笑着说,公司带动10户村民长期务工,采收高峰期用工达50人,村民每天能挣140元左右,一茬采收期就有30-40天。更重要的是,村民在务工中学会了种植技术,不少人已经开始尝试自种香菇。
沙沟村村民李时速就是受益者之一。“在这里打工一月能挣近4000元,离家近,闲了还能照顾家里。”她不仅务工,还跟着老板学种香菇,自己种的香菇由公司统一销售,“既能学手艺,又能多赚钱,这日子有奔头。”李时速说。
除了菌菇产业,肉牛养殖和农产品种植也是平峰镇的“重头戏”。据平峰镇副镇长谢耀文介绍,截至今年7月,全镇肉牛饲养量近1.4万头,存栏9000多头,“小规模、大群体”的养殖格局正逐步形成。种植优质马铃薯951亩、蔬菜4034亩、红花350亩,全镇杂粮到户种植项目第一批共涉及20个行政村,受益人口5000余人,共验收1.39万余亩。
多元产业的同步发展,正编织起村民的增收致富网。谢耀文介绍,平峰镇将持续优化产业结构,扩大肉牛养殖规模,壮大村集体经济,稳固技术型劳务输出群体。“我们的目标很明确”谢耀文说,“就是让更多村民在家门口捧稳‘金饭碗’,在绿水青山间收获‘金效益’!”(记者:冯刚 张鑫潼 宋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