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国门打“洋工”
每天往返忙碌于坦桑尼亚港口码头建设工地和驻地之间,几乎是中国港湾集团中交四航局一分公司劳务人员孙治军的生活全部。
45岁的孙治军是原州区三营镇孙家河村人。早年,他曾是宁夏地质工程公司的一名地质勘探人员,经验丰富、技艺精湛。2019年,在中国港湾集团中交四航局一分公司工作的孙治军被外派到坦桑尼亚工作,担任技术员,负责教当地人怎么建码头。
在坦桑尼亚的这些年,孙治军不仅适应了新的工作环境,还与当地工人建立了紧密而友好的合作关系。他耐心地向当地人传授建筑技艺。在工作间隙还邀请当地人品尝中国美食、欣赏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表演。“2019年底刚到这里时,语言不通,特别不方便。现在已经习惯了,一年能带薪休假35天,年收入也不错。”孙治军说。
孙家河村党支部书记杨满福说,孙家河村的村民一直有外出务工的传统。20世纪90年代初,很多村民都在宁夏地矿局打工,跟着工程队到处打井,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后来,工程队在国外承建水利工程时缺劳力,一些敢闯的村民也多次跟随他们走出国门,参加建设。
“出国打工收入较高,一年最少能挣10多万元,好一点的能有20多万元,但也很辛苦,有些村民出去两三年才回来一次。”杨满福说,目前村里大概有20多人在国外,从事修路、打井、建筑方面的工作,主要集中在非洲国家。
54岁的芦海军是2012年通过劳务中介走出国门的。当时,被外派到科特迪瓦干水利工程。2019年,芦海军去了坦桑尼亚建码头,2022年又到了塞内加尔教当地人怎么打井。前不久,因家中有事,芦海军才回来了一趟。“这些年在国外打工确实见了不少世面,一年下来能收入20万元,挺好的。”芦海军说。
孙家河村村民走出国门打“洋工”只是我市转移劳动力、促进就业的一个缩影。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市共有238人在境外就业或务工。主要分布在巴基斯坦、沙特阿拉伯、埃及、刚果等中东、非洲国家以及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国家,从事翻译、建筑、销售、餐饮、外贸、交通运输等工作,大多都是企业外派或亲朋好友介绍外出打“洋工”。
记者手记:
采访中,偶然了解到原州区三营镇孙家河村有多人走出国门打“洋工”,而且在当地负责带工,让人深受触动。这些普通劳动者,怀揣着对家庭的深情和对未来的无限憧憬,勇敢地踏上了异国他乡。在陌生的环境中,面对语言不通、文化不同,他们凭着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勤劳的双手,用汗水和智慧赢得了认可和尊重。他们的故事,是奋斗与成长的赞歌,是勇气与坚持的见证。在异国他乡,他们不仅学会了新技能,更收获了宝贵的人生经验。这段经历,让他们变得更加自信和成熟,也彰显了中国工人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记者:闫 蓓)
相关新闻
-
16条全国暑期避暑旅游路线来了!固原避暑路线在列→
[2025-06-30] -
7月1日起黄河正式进入主汛期
[2025-06-30] -
“8+8+N”机制跑出矛盾调解“加速度”
[2025-06-28] -
我市自主选育抗旱抗条锈丰产冬小麦品种通过审定 实现育种工作重大突破
[2025-06-24] -
市老年大学开展研学活动
[2025-06-21] -
厦门大学研究生支教团为480名隆德学子筑“梦巢”
[2025-06-21] -
首次记录 宁夏中部发现蜥脚类恐龙大面积足迹群
[2025-06-20] -
为咱老百姓点个赞丨绿茵场上的追风少年
[2025-06-20] -
别样的人生丨王海娟的破茧人生
[2025-06-20] -
六盘山扩建电厂至六盘山750千伏线路工程进入基础施工阶段
[2025-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