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出新体验 “红”出新动能——2021中国红博会观察
2021中国红色旅游博览会10月27日至29日在革命摇篮井冈山举行,上百家文创演艺和旅游商品企业参展,共商红色旅游未来发展。
记者在本届红博会上发现,国内各大红色景点不断创新红色文化呈现形式,推出红色旅游新业态,让游客有了更丰富的红色体验,既推动了红色基因传承,也推动了革命老区乡村振兴和经济发展。
红色文化变潮流时尚
戴上耳麦,点击屏幕选择一封红色家书,伴随着悠扬的配乐开始深情朗读……在红博会展览现场,不少游客来到一个“朗读亭”前排队打卡,在朗读声中重温红色历史、感悟红色精神。
“‘朗读亭’收纳了红色故事、诗词歌赋、党史资料等海量素材,朗读者可以感受红色文化,让党史学习教育变得‘声情并茂’。”广州优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区域经理许继德说,游客在朗读结束后还可以保存音频,并且上传到社交平台,和好友分享“红色声波”。
移步红色文化展区,几位年轻游客正坐在草鞋耙前,将一根根稻草在麻绳之间穿梭缠绕。有的游客在体验后感慨,编草鞋看似简单轻巧,但真正上手操作却不容易,只有亲身体验才能深刻感受革命年代红军战士的艰辛和不易。
随着红色景点不断创新呈现形式,如今红色旅游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橱窗式展陈,游客可以在互动参与中近距离“触摸”红色历史,旅游体验感大为提升。
记者在红色文创展区看到,文化衫、抱枕、手机壳等各式各样的红色文创产品琳琅满目,许多红色景点根据各自的红色资源,开发打造特色鲜明的红色IP和文创产品,让厚重的红色文化变得潮流时尚,进一步激发人们了解红色历史的兴趣。
足不出户游红色景区
深秋时节,一群身着红军服、肩挑竹扁担的年轻人,在黄洋界脚下蜿蜒崎岖的红军挑粮小道上“急行军”。
这是井冈山红色培训的一堂课程。近年来,井冈山依托丰富的红色资源,推出集体验式、参与式、互动式为一体的红色教育培训。走一段红军小道、听一堂红色课程、做一顿红军餐……丰富多样的培训课程和新颖独特的教学形式,让红色培训入脑入心。
不仅是沉浸式的红色培训,国内许多红色景点还借助VR、3D等现代科技打造交互式云课堂,增强学员们的代入感和参与感,唤起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
1300多个红色故事、2100多个红色人物、5000多张高清照片、100余部影视作品……在红博会现场,一台“党建学习机”吸引了许多游客的关注。
只要带上VR眼镜,游客就仿佛置身于党史学习的海洋中,题材多样的课件可以满足不同人群的学习需求。游客还可以操纵手柄“走进”景点,配合图片和声音解说,足不出户就能畅游红色景区。
赣州市智能产业创新研究院红色旅游中心副主任曾宝甜告诉记者,云上虚拟3D课堂不仅展示和链接了文字、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内容,并且不断更新资源,满足人们对党史学习的科技化、趣味化需求,以一种全新的互动方式促进自主学习。
乡村振兴迎红色动能
在红色旅游与乡村振兴展区,一个乡村集市上展示着来自各地的特色农产品和手工艺品,吸引许多游客驻足挑选。
记者采访发现,如今红色旅游不仅满足人们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需要,还成为推动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帮助老区群众增收致富。
白墙黛瓦的客家民居点缀在群山翠竹间,路边流水潺潺,一幅秀美的乡村图景映入眼帘……在井冈山市茅坪镇坝上村,当地挖掘红色资源发展红色旅游,让曾经的贫困村成功脱贫。
最近,村里来了好几个研学团队,坝上村村民肖华明正在自家民宿接待游客。“在家门口就能吃上‘旅游饭’,收入比在外打工多。”如今,他家在旅游旺季时月收入过万元。在坝上村,有50多户村民像他一样,通过红色旅游增收致富。
坝上村的蝶变折射出红色村庄的振兴新路。借助得天独厚的红色资源和田园风光,许多红色村庄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推动红色旅游与民俗游、乡村游深度融合,让红色文化和绿色田园相得益彰,村民过上小康生活。
相关新闻
-
16条全国暑期避暑旅游路线来了!固原避暑路线在列→
[2025-06-30] -
7月1日起黄河正式进入主汛期
[2025-06-30] -
“8+8+N”机制跑出矛盾调解“加速度”
[2025-06-28] -
我市自主选育抗旱抗条锈丰产冬小麦品种通过审定 实现育种工作重大突破
[2025-06-24] -
市老年大学开展研学活动
[2025-06-21] -
厦门大学研究生支教团为480名隆德学子筑“梦巢”
[2025-06-21] -
首次记录 宁夏中部发现蜥脚类恐龙大面积足迹群
[2025-06-20] -
为咱老百姓点个赞丨绿茵场上的追风少年
[2025-06-20] -
别样的人生丨王海娟的破茧人生
[2025-06-20] -
六盘山扩建电厂至六盘山750千伏线路工程进入基础施工阶段
[2025-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