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解答”折射固原生态之变
煤矿矿井口边上的14亩土地流转给了村民海飞龙后,全村人为什么“炸”开了?
一股腥臭味逼得郑厚刚搬离居住了30年的老宅,他和搬走的20多户村民为什么又一一回迁?
听着泾河哗啦啦的水声,已生白发的杨生杰为什么总有一种回到儿时的感觉?
18摄氏度的夏天,六盘山雨水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养蜂人马建霞为什么一句话就能道出其中奥秘?
“4个为什么”的解答,正是固原市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具象化表达。这片曾被视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黄土旱塬,如今,生态环境变迁的新故事与百姓红红火火的新生活交织,铺展开一幅美丽的生态画卷。
煤渣地里种出了脆甜萝卜
“谁不知道,矿井口那块地里掺着煤渣子,这咋能长出庄稼?”村民质疑声此起彼伏,海飞龙也一肚子不乐意。
炭山村,因炭山煤矿而得名。1958年,炭山煤矿的轰鸣声在山谷中响起,这座地方国有煤矿曾撑起一方经济,却也留下满目疮痍:开窗半日,窗台能扫出半碗煤灰;穿白衬衫出门,转眼被染成黑色。
如何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固原市“壮士断腕”。
2008年,炭山煤矿被关停,同时,固原市先后实施10个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项目,涵盖18座历史遗留矿山,修复面积为1.44万亩。
谁破坏谁治理。春季,煤矿负责人带人在光秃秃的山坡上栽树苗。退耕还林政策实施后,家家户户拿起铁锹,1.2万亩耐旱的柠条、沙棘扎根山梁,焦黄的山坡被织成了绿毯。2022年,机械轰鸣,建设起高标准农田。
去年,海飞龙流转土地准备种玉米,却分到了14亩“煤渣田”。当了10年煤矿工人的海飞龙非常熟悉这片煤渣地,土里掺着煤渣,风吹过卷起细密的灰霭,连路过的羊只身上都沾着黑灰。
“种失败了也不怕。”想到每亩500元的萝卜种植补贴,海飞龙闷声撒下一把萝卜籽。秋收时节,曾经的焦黑之地竟带来了惊喜:萝卜个个滚圆,咬开脆生生的,还泛着甜。
今年7月初,海飞龙计划再种些小秋杂粮。固原市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盘活土地资源、生态修复和发展特色农业等举措,生态颜值成功转化成绿色产值。
黄土旱塬变身“西北绿肺”
“小时候泾河的水声能传一里地,哗啦啦带着石头滚。后来林子秃了,河也哑了。”这是固原市六盘山林业局龙潭国有林场护林员杨生杰儿时的记忆。
“林二代”杨生杰当护林员已有30年之久。脚下这条走了30年的路,每一步都叠着父母的脚印。
20世纪90年代,杨生杰刚参加工作,六盘山出现了乱砍滥伐现象。一次,杨生杰看见锯树产生的木屑铺了一地,足有10厘米厚。当时六盘山植被稀疏,荒山面积大,单位组建多个造林队,杨生杰清晰地记得,树苗全靠人背驴驮。(下转第五版)“当年提半桶水爬2个小时山路种的树苗,现在已经成了林子。”杨生杰轻抚一棵碗口粗的油松说道。近年来,随着国家水源涵养林、“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等一系列重点生态工程的建设,固原市封山禁牧、退耕还林等政策的实施,以及几代人实施的植树增绿工程,六盘山森林覆盖率从1958年的27%跃升至现在的60.1%。
这个与山同呼吸的家族,用半个世纪完成绿色接力。父亲杨世江在乱砍滥伐声中巡山护林,母亲梁梅英在育苗中辛勤耕耘;第二代杨生杰见证了GPS定位仪、高清摄像机、红外线监测等护林新装备的应用。
如今的六盘山,被誉为“西北绿肺”“避暑天堂”,去年捧回联合国“自然城市”称号。
清水河迎来老朋友和新伙伴
曾经,一股腥臭味逼得郑厚刚举家搬迁。
清水河是固原市原州区官厅镇乔洼村四组村民郑厚刚童年的“欢乐谷”,只要一泼水,鱼“呲溜”一下子蹿得老远。随着河两边兴建的淀粉厂越来越多,污水大量排进河道,清水河的“清”字消失了。2000年,郑厚刚搬离居住了30年的老宅。
“清水河治理好了,干净了,水清了。”起先他不相信亲朋好友的话。一次回村办事,他发现,清水河河如其名。
原州区水务局工程师顾怀富手里的4张布置图,解开了清水河变清的原因。
清挖河道、灌水“换血”、重塑水文生态……从2008年开始,原州区对清水河实施全面规划治理,顾怀富绘制了《清水河流域生态综合治理工程平面布置图》。
2017年,他采用QQ地图截图的方式拼接出第一版布置图,“现在看,它只能算是个草图。”
第二版布置图完成于2019年,由8张航拍图连接而成,并且在第一版的基础上增加了湿地公园,看上去更加完整。
2020年,他从电脑上下载了一幅幅清水河的照片组成第三版布置图。
2021年,西安市设计院设计人员与原州区水务局工程师、技术员合作绘制出第四版布置图。
从第一版到第四版,布置图最大的特点是绿色和蓝色增多,灰色和黄色减少。顾怀富介绍,清水河原州区段新建滩地实施生态修复,种植了乔灌木、播撒了草籽,把废弃鱼池改造为连续水面,种植芦苇、荷花等水生植物,发挥了增加湿地面积、净化水质、河道补水的多重作用,既改善了沿河生态环境,又维护了河道健康。同时,原州区利用30多座水库调蓄水量,保证河道生态基流。
一河清水、两岸绿树、四季有景已成常态。郑厚刚和陆续搬走的20多户村民又一家家迁回。
2022年7月,在外闯荡了十几年的闫伟回乡看望家人。散步于清水河边,碧波荡漾的美景,让他萌生了发展农家乐和民宿的念头,正式营业的当年,营业额就达150多万元。在闫伟的号召下,一年多时间,四五家民宿拔地而起。
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北移
说起18摄氏度的夏天,土生土长的马建霞用最朴素的感知,道出了六盘山雨水的微妙变迁。“过去夏天比现在热多了,现在温度一升高,一阵雨就来了。”
“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向北移动了0.2个纬度约22公里。”固原市气象局服务中心主任杨文海用数据作出解答。近30年,固原市年均降水量增加25.4毫米,400毫米等降水量线这一“生命线”的北移,让这片曾经常年干旱的土地,成了西北罕见的湿润绿岛。
雨水的丰沛,催生了“气象经济学”。从冷凉蔬菜到道地药材,从林下珍菌到生态肉牛,固原市正以气候禀赋重塑产业链价值坐标。
早年间,六盘山生态脆弱,蜜源单一,养蜂人马建霞离开家乡外出做生意。
转机始于固原市生态修复和治理。封山禁牧、退耕还林,泾源县森林覆盖率跃至42.24%,植被覆盖率超90%,蜜源植物从几十种增至500余种。
“就像蜜蜂离不开花,花离不开好生态,咱的根也在这儿。”马建霞返乡后重拾甜蜜事业,成立泾源县泾河源镇泾六盘蜂业养殖基地,年均纯利润30万元。
与2012年的科学考察数据相比,目前,六盘山区的高等植物种类从1140种增加到1185种,鸟的种类从200种增加到347种,哺乳动物的种类从47种增加到64种。
从“求温饱”到“谋生态”,从“卖原料”到“塑品牌”,这条“甜蜜路”上,每箱蜂都是一粒种子,承载着青山对人的馈赠、人对青山的守望。正如马建霞所说的:“山养蜂,蜂养人,好日子就像这蜜,越酿越甜。”
相关新闻
-
“四个解答”折射固原生态之变
[2025-07-18] -
西鲜记滩羊基因赋能黄牛产业
[2025-07-11] -
“六盘山冷凉蔬菜”加速开拓国际市场
[2025-06-25] -
生态持续向好 六盘山云雾山再现“新”物种
[2025-06-12] -
宁夏这个自然保护区,野生动植物家族再添52个“新丁”
[2025-06-10] -
六盘山鸟类家族再添3名新成员 鸟类记录增加至336种
[2025-06-06] -
清水河治理为固原“绿色名片”添彩
[2025-06-04] -
原州农田整治“耕”出新希望
[2025-05-28] -
春到六盘山,这漫山遍野的绿呀……
[2025-04-28] -
潺潺碧水润民心 脉脉清流惠民生
[2025-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