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河乡“五大振兴”协同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样板
7月1日,在隆德县杨河乡串河村,曾经空旷沉寂的豌豆淀粉厂里,回荡着牛群此起彼伏的叫声,养牛户摆世宏开着饲料机饲喂草料。“以前和亲戚合伙养牛,每年要签合同、分账,很麻烦,现在有了自己的地方,很方便。”摆世宏回忆。2020年之前,摆世宏一直从事贩牛生意,想尝试养殖,但苦于缺乏资金,只能与人合作,规模受限,同时自家闲置工厂不能利用起来也是他心头的一根刺。
2023年,自治区确定隆德县杨河乡为乡村振兴试点创建区域,拨付专项资金5000万元,杨河乡立足实际,聚焦肉牛主导产业,探索产业全链发展新路径。摆世宏心头一亮,抓住机遇立刻递交申请。工作人员数次现场勘察,最终认定项目可行,拨付专项资金助力建设。资金到位后,摆世宏以闲置工厂建起了8000平方米的新牛棚,又去外省购牛,将牛群规模扩大到如今的560多头,彻底告别了“寄人篱下”的合作模式,实现了独立养殖。“新牛棚干净、宽敞、亮堂,能促进肉牛健康生长。相比购牛时的市价,今年中秋节前后出栏的话每头牛能涨价3000元左右。”摆世宏高兴地说,安格斯肉牛他计划以精品雪花牛肉供应给广东省固定客商,西门塔尔则供应县城的鲜肉店。
自示范点创建以来,杨河乡重点实施高端肉牛培育、肉牛保价、现代肉牛养殖场建设等项目,建成500头以上肉牛“出户入园”园区2个、20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6个,推进全乡肉牛规模化养殖比重达85%以上。目前,全乡千头以上规模养殖场3家、50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14家,肉牛产业对农民收入贡献率达65%以上。
乡村振兴,既要“输血”更要“造血”。在成功盘活闲置资源、扶持养殖户扩大规模的基础上,杨河乡按照全面培养、多元引才、高效用才的原则,健全完善人才保障机制,着力构建肉牛产业人才高地。在人才助农方面,乡镇与宁夏大学深化合作,建立人才工作站。一方面,乡镇选派了20名有一定产业基础、文化程度较高的青年养殖户,前往宁夏大学脱产培训,系统学习现代养殖技术、疫病防控和经营管理;另一方面,宁夏大学定期组织专家深入乡镇,开展肉牛养殖产业培训和技术指导。
红旗村村民冯小勇是“深造”青年中的一员。2024年5月,他前往宁夏大学学习肉牛疾病防治技术,学习期间掌握了常见病诊断与科学用药。培训回来后,冯小勇不仅将所学应用于自家牛场,降低了牛群发病率,更主动担任“土专家”,为周边养殖户提供咨询指导。
在推进产业、人才振兴的同时,杨河乡同步深化文化、生态、组织建设。在文化育农方面,杨河乡依托各乡镇新时代文明实践驿站,组建特色队伍,常态化开展移风易俗、法律、医疗、文艺等志愿服务,同时,举办“村规民约”诵读大赛,评选表彰移风易俗模范户及各类道德模范户,营造崇德向善氛围。在生态惠农方面,通过统筹整合以工代赈、环境提升等多项涉农资金,集中实施道路硬化维修、修建排水渠、整治滑坡点等工程,显著提升村容村貌和宜居功能。在党建强农方面,依托“塞上枫桥”基层法治机制,将原派出所升级为集便民服务与综合治理于一体的综合服务中心,整合司法、信访、武装等部门力量合署办公,推广“小巷通”,实现15项事务“一站式”办理。
杨河乡示范点的生动实践,是隆德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缩影和有力支点,不仅为乡镇自身发展注入动能,更为全县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隆德样板”提供了宝贵经验。(记者:王文莱 李兴)
相关新闻
-
杨河乡“五大振兴”协同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样板
[2025-07-03] -
“虽然我不能走路,但能让家人过上好日子”
[2025-06-28] -
秦腔演出点燃西吉烟火气
[2025-06-25] -
基层一线看发展丨“七村联营”共谋富
[2025-06-21] -
农村垃圾“变形”记
[2025-06-17] -
炕头彩线变“云上订单”
[2025-06-04] -
花菜与“兴盛萝卜”唱主角 兴盛乡差异化种植蹚出冷凉果蔬产业发展新路
[2025-05-30] -
沙沟乡“三产”聚力激活助农增收新引擎
[2025-05-28] -
宁夏28家企业近千款特色产品亮相西博会
[2025-05-26] -
黄土塬上,邂逅红艳牡丹花海
[2025-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