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媒体聚焦西海固文学现象 探寻山乡巨变中的文化振兴密码
近期,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人民网、光明日报等一众央媒,纷纷将目光投向宁夏西海固地区,聚焦这里蓬勃发展的文学景象。
西海固,曾因极度贫困而广为人知。如今,文学之花在此绚烂绽放。早在2011年,西吉县便荣获中国首个“文学之乡”称号,这里走出了郭文斌、马金莲等众多知名作家,在全国各类文学奖项中屡获佳绩。目前,宁夏有143名中国作协会员,其中50名来自西海固。当地文学创作氛围浓厚,仅西吉县就有1300多人长期投身文学创作,涵盖农民、教师、学生等各个群体。
多元报道维度交织,勾勒出西海固文学从“地域现象”升华为“全国启示”的完整图景。
《人民日报》刊发多篇文章,对西海固文学从作品发布、作家故事到文学现象等,进行全方位报道。人民网评论文章指出,西海固文学的“破圈”不仅是地域文化的胜利,更印证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物质脱贫与精神富有的辩证统一”,其“老中青少”接力创作、“本土与移民”双线并行的格局,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本。
《人民日报》聚焦“文学之乡”西吉县的基层实践,报道“校园文学社”“木兰书院”等载体如何让文学从“小众爱好”变为“大众文化”,揭示文学在凝聚乡村认同、培育文明乡风中的独特作用。
新华社以《西海固:从“苦瘠”到“文丰”的精神蜕变》为题,通过对比脱贫前后的生活图景,展现文学如何成为记录山乡巨变的“时代镜像”;《新华每日电讯》以《走萧关》特稿讲述西海固本土作家的动人故事,展现文学繁荣发展。
央视新闻报道了马金莲反映西海固山乡巨变的长篇小说《亲爱的人们》,该书全文节选首发于多家国家级核心期刊,入选多项重点扶持项目,荣获众多奖项,生动描绘了西海固人民摆脱贫困、迈向美好生活的历程。央视《文化十分》栏目推出“西海固文学群像”专题,镜头对准“拇指作家”马慧娟(用手机创作300万字)、轮椅上的励志作家马骏等典型人物,展现“农民写作者”如何在田间地头、打工间隙坚守文学梦想,诠释“生活即创作”的草根力量。
《光明日报》探访固原市“1+5”文学期刊矩阵及20余个新媒体平台,解读“期刊孵化——创作扶持——人才培养”的生态闭环,剖析政府真金白银投入(累计奖励80余万元)如何厚植文学土壤。
西海固文学的崛起,离不开当地对文学事业的大力扶持。我市出台系列奖励扶持政策,设立专项奖金鼓励创作,构建起“期刊阵地+创作扶持+人才培育”体系,《六盘山》《葫芦河》等文学期刊成为创作孵化的重要平台。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进程中,西海固实现物质与精神的双重蜕变,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素材,激发了作家们书写时代变迁、记录家乡变化的热情。央媒的关注,让西海固文学影响力持续攀升,这片曾经的苦瘠之地,正以独特的文学魅力吸引着全国目光。(记者:梁园)
相关新闻
-
石榴花开 籽籽同心丨走进六盘山红军长征旅游区:红色薪火照亮新时代长征路
[2025-09-20] -
宁夏五市差异化打造双节文旅消费新场景 推动消费提质扩容
[2025-09-20] -
我市公路货物周转量增幅位居全区第一
[2025-09-19] -
潮涌塞上破藩篱——宁夏奋力打好重点领域改革开放攻坚战纪实
[2025-09-19] -
我市深耕特色产业筑牢振兴根基
[2025-09-19] -
全区100名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参与专题培训
[2025-09-19] -
我市举办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专题培训班
[2025-09-19] -
固原市全国农民篮球(村BA)邀请赛暨2025年丰收大集促消费活动明日开幕
[2025-09-18] -
相聚六盘山下 共赴红色之约 ——第三届宁夏六盘山红色文化旅游节暨农文旅促消费活动开幕式侧记
[2025-09-18] -
红色文化铸魂育人交流分享会在西吉县举办
[2025-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