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丨薛杨村:古今融合 重塑繁华
薛杨村,属固原市隆德县下辖村,与甘肃省庄浪县岳堡乡接壤,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在甘肃省境内的“飞地”之一。因村委会驻地薛杨家河而得名。清康熙三年属甘肃省隆德县效义里,清光绪年间属甘肃省隆德县南区,民国初属甘肃省隆德县孝义堡,民国十七年(1928年)属疳第一区,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属甘肃省隆德县山河区(乡),民国三十年(1941年)属甘肃省隆德县超农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甘肃省隆德县农山区梁堡乡,1958年10月改属宁夏回族自治区隆德县前锋人民公社,1959年改属奠安人民公社,1984年改属奠安乡。薛杨村辖薛杨家、白家岔2个村民小组,村委会驻地薛杨家。2004年并入奠安乡张田村,薛杨村撤销。薛姓族人和杨姓族人在清代先后从甘肃庄浪迁居于此,初有一两户人家,发展到现在总人口有50户200人。主要姓氏有薛、杨、郑、李、马姓。
薛杨家,别名薛家林头、薛杨家河。东、北面与甘肃省庄浪县岳堡乡吴家村相连,西面与甘肃省庄浪县岳堡乡埂堎村接壤。因清初有薛姓族人从庄浪薛家河迁居此地,对面南山为大森林,故名薛家林头。后因庄浪河流经境内,于是又称薛杨家河。1949年属薛杨村;1958年属薛杨生产大队;1984年属薛杨村第一村民小组;2004年属张田村第五村民小组。
白家岔,东、西、南三面与甘肃省庄浪县岳堡乡峨家湾、王家岔、埂堎村接壤,因最早有白姓人家居此而得名,后因地震村庄遭毁,白姓人迁居他乡。清同治年间杨姓族人,从庄浪县南湖镇杨家大河迁居于此。1949年属薛杨村;1958年属薛杨生产大队;1984年属薛杨村第二村民小组;2004年属张田村第六村民小组。
薛杨村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在这里生活,据隆德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在薛杨家2公里处的南山二级台地上,有薛杨王家洼新石器遗址,面积约8000平方米,文化层厚0.2米至2米,暴露有草拌泥白灰面、灰层、骨片,地面散布细泥夹砂的红、灰陶片,器型有泥质夹砂红陶罐、杯等,另外出土有石斧、石刀等,从大量出土的陶罐、陶杯、石斧、石刀考证,属齐家文化。从出土文物看,历代都有人类在此地繁衍生息。
传统村落薛杨村,钟灵毓秀,民风淳朴。早在清末及民国时期,就建有四梁八柱架子房院落四处,其中一处院落的架子房有雕花屋脊,大门上方镶嵌雕花雀替,码头砌有“耕”“读”砖雕。每个家庭都是几十口人生活在一起,弟兄不分家,有负责种地的,有负责外事的,有负责饲养的,大家各司其事,和睦相处。父慈子孝,相互扶持;婆媳关系,亲如母女;妯娌和睦,勤俭持家;孩子上进,学业有成。
耕读传家远,诗书继世长。薛杨村人自古崇文重教,一直保留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教育事业繁荣。清同治年间庠生杨焕在白家岔修建书院,长期从事私塾教学工作,在清末、民国时期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学生,他的门生后来有的成为甘肃省参议,有的成为庄浪县有名的教育家和书法家。清朝末年,他因办学成绩突出,经地方举荐,朝廷赏赐低品级虚衔顶戴花翎官帽及帽盒。相传周边凡是在白家岔读过书的,他们及族人路过白家岔时,到村口必须骑马者下马步行,拄拐杖者收起拐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76年在薛杨村一组创办五年制薛杨小学,1996年在薛杨村二组创办两年制白家岔小学。一代代读书人走出薛杨村,而且有考上清华大学的,有考上重点大学硕士、博士的,他们为国家建设及社会事业贡献着自己的才智。
时代召唤,青春报国。薛杨村热血青年拥有家国情怀,勇于担当,踊跃参军,保家卫国。有的抗美援朝,入朝作战;有的支援老挝工程建设。先后有13人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涌现出了一批保家卫国的忠诚勇士。
岁月流年,时序更替。薛杨村经过朝代更替,历史演变,保留了弥足珍贵的传统历史文化,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中原农耕文明、北方游牧民族生活方式、陇右传统民间习俗等多种文化相互碰撞,相互影响,使得薛杨村传统习俗特色鲜明,民风淳朴,年俗节令无一漏过,最为突出的是春节的贴对联、守岁、迎神、点灯盏、燎疳,清明上坟,农历七月十五庆丰收献白盘,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赏月吃月饼,农历十月一日送寒衣等习俗。薛杨村地方饮食文化更有特色,尤其搅团、馓饭、暖锅、凉粉、甜醅、荞面一刀子、莜豆面拌汤等地方小吃特点突出,保留了许多烹饪制作技艺和饮食习惯。
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薛杨村传统村落保护受到党和政府的特别关怀和重视。2024年10月至2025年5月,薛杨村传统村落保护,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对村落基础设施进行提升改造,加宽硬化村道;新建单层、双层凉亭2座;修建青砖文化墙;修建浆砌石护坡和挡墙;新建混凝土排水沟;修建村落护栏;新建混凝土广场;修建彩钢房1座;村民门前地面全部混凝土、面包砖硬化;保护维修水井1口;修建水泉1眼;维修古村落大门1座。
如今的薛杨村,村落格局保存完整,传统建筑保护价值高,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农、林、牧产业蓬勃发展,村庄建设日新月异,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呈现出一幅美丽、和谐、温馨的传统村落画卷。(作者:杨七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