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土课堂”有新意
“我在老家见过西红柿的幼苗,你呢?”
“除了西红柿,你还见过其他蔬菜的幼苗吗?”
……
连日来,原州区第十八小学“幸福园”劳动实践基地十分热闹。“小农夫”们手持小铲子、水壶,穿梭在绿意盎然的田垄间,除草、松土、观察作物长势,用稚嫩的双手为这片责任田注入生机。
“幸福园”是学校加强学生劳动教育,提高学生劳动意识的创新举措,各班通过责任田管理、观察日记、成果展示等环节,实现劳动教育从口号变为行动,从课堂走向自然。
“5月12日,西红柿苗长出第三片真叶,需注意防虫;5月15日,妈妈教我驱虫知识。”五年级学生李俊瑶每到课间都会来照料责任田,她详细地记录着菜苗的生长过程。这种将家庭经验与校园实践相结合的探索,让劳动教育突破了课堂边界。
漫步“幸福园”,三味“蔬”屋、“瓜”目相看……各班精心设计的班牌在微微夏风中摇曳,成为最吸人眼球的景观。
据了解,为了让同学们细致了解植物生长的特点,学会科学种植,学校专门聘请宁夏农林科学院固原分院专家颉瑞霞作为“幸福园”劳动实践基地辅导员。每周五还会举办“劳动成果分享会”,展示同学们亲手制作的蔬菜标本、绘制的生长曲线图,分享协作中的趣事与挑战。
“幸福园”不仅是劳动基地,更成为跨学科教学的“活课堂”。学生们在辅导老师的指导下测量土壤湿度、记录光照时长、分析作物生长数据。“我们搭建的农业科普大棚,让劳动与科学教育深度融合。同学们通过观察数据变化,可以理解生态循环原理,甚至尝试设计节水灌溉系统。”原州区第十八小学副校长马林喜说。
近年来,原州区第十八小学积极探索劳动教育创新路径。开设劳动课堂、建设农业科普大棚,将科学观察、数据记录融入劳动课程,推动跨学科项目式学习。数学课测算种植间距,语文课撰写观察日记,美术课绘制植物生长图,实现“一园多用、一劳多育”。正如马林喜所言:“劳动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让孩子在泥土里读懂‘耕耘’与‘收获’的人生哲理。”
记者手记
在“幸福园”,没有标准答案的桎梏,没有填鸭式教学的沉闷,有的是一垄垄青翠的菜畦,一双双沾满泥土的小手,和无数双因发现生命奥秘而闪亮的眼睛。
当同学们测量种植间距时,这是最生动的数学课;记录观察日记时,这是最真切的写作训练;绘制生长曲线图时,这是最直观的数据可视化。这种跨学科的项目式学习,让知识摆脱了教科书的抽象,成为可触摸、可体验的具体存在。
当越来越多的孩子能熟练操作平板电脑却分不清韭菜与麦苗时,这种与土地的直接对话显得尤为珍贵。他们通过观察西红柿真叶的舒展,理解生命成长的节奏;通过设计节水灌溉系统,培养解决问题的创造力;通过协作劳作,体会集体智慧的力量。这些能力和学习知识同等重要,它们是应对未来复杂挑战的核心素养。
在“幸福园”,孩子们在见证生命奇迹的过程中学会耐心,在经历种植挫折后懂得坚持,在分享收获时体会喜悦。当劳动教育贯穿成长全过程,他们才能在快速变化的世界中,始终保有扎根土地的力量与仰望星空的勇气。(记者:陈佳文)
相关新闻
-
2025年宁夏青少年霹雳舞锦标赛在隆德收官
[2025-06-17] -
庭院经济激活乡村振兴“微动能”
[2025-06-17] -
宁夏第八届农民篮球争霸赛决赛(村BA)即将在隆德县开赛
[2025-06-16] -
隆德县多部门联合开展野生动物保护执法检查
[2025-06-15] -
多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 原州区3000多件作品集中亮相
[2025-06-15] -
隆德县神林乡:铆足“牛劲” 跑出肉牛产业发展“加速度”
[2025-06-15] -
隆德县:深耕文明沃土 盛开文明之花
[2025-06-15] -
“微改造”托起群众稳稳的幸福
[2025-06-15] -
稳增长促发展攻坚年 | 泾源县:“一朵菇”释放大“蘑”力
[2025-06-15] -
原州区第十八小学举办“家长开放日”活动
[2025-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