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弦|地坛之约
⊙孙萍
如果你问我,到北京最想去的地方是哪里,我回答你的绝不是天安门、故宫,也不是长城、香山,当然这些地方也非常值得一去,但我最想去的地方还是——地坛公园。
是的,你猜的没错,我拜读了中国当代小说家、散文家史铁生的叙事散文《我与地坛》,被一个坐在轮椅上的深邃的、顽强的、丰富的、有趣的灵魂深深吸引着、感动着。
第一次读到《我与地坛》,至今已有二十多年了。那是朋友送我的一本散文集。当时的我,正处于人生低谷,已经毕业而工作还没着落,对未来充满幻想却感到无力和渺茫,对工作满怀期待结果却总令人失望。在百无聊赖之际,在漫长的等待中,我随手翻开这本散文集,看到的第一篇文章就是《我与地坛》,于是记住了一个坐在轮椅上努力自我救赎的青年和一个叫地坛的公园,也开启了不断反省的心路历程,感叹于自己四肢健全、身体健康的幸运,感动于母亲的每一次温柔的呼唤和一日三餐的陪伴。
这些年来,我无意或者刻意地,陆陆续续读了很多遍《我与地坛》,以至于无论谁跟我提起北京,我都会想起地坛,想起史铁生,想起《我与地坛》中许许多多的情节,许许多多的命运不同、却在同一处相遇的人,一次次地生出许多感慨,得出许多人生感悟。我期盼着有那么一天,最好是落叶缤纷的金秋时节,地坛公园的草坪上铺着一层厚厚的金色地毯,阳光温暖、秋风习习,而我就在清晨或午后,抱着一本《我与地坛》,带着某种无法言说的心境,款款而来。
我要走一走史铁生的轮椅压过的路,摸一摸那古老的树;我要坐在或躺在那铺满落叶的草坪上,听鸟儿鸣唱,看白云飘荡。阳光透过枝叶的缝隙洒向大地,像光阴的箭,连接起过去和现在,风儿喃喃细语,诉说着文字中描绘过的、我再熟悉不过的过往。
这时的地坛,肯定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肯定被养护得更美观、更宜人。公园里的颓墙如果还在,必然焕然一新;那棵老柏树必然更老,但也一定枝繁叶茂;那轮椅碾过的路必然更加平坦舒适;那座祭坛,檐头的琉璃必然更加浮夸,门壁上的红也必然更加鲜艳而炫耀。
我要在公园里慢慢地走,我要捕捉每一寸阳光里《我与地坛》的气息,我要寻找文字浸润过的每一片草地。倘若那位园神能够现身,我要问问他是否记得那个坐着轮椅的青年,专心致志地想着“死”和“生”的事情;是否记得那个悄悄寻找孩子又悄悄离去的母亲,她的背影是多么令人难忘;是否记得那对中年情侣、那个爱唱歌的小伙子、那位腰间挂着酒瓶的饮者以及女工程师、长跑家、漂亮而不幸的小姑娘?弹指一挥间,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园神一定见过了很多人、经历了很多事,但他一定拥有“最强大脑”,把这些人和事都分类存储。他和地坛都应该记得,“有一个人,摇了轮椅,一次次走来,逃也似地投靠这一处静地”(《想念地坛》)。他怎么会忘记呢?这许多年来,总有一些像我一样在地坛公园里悠悠漫步的人,带着某种难以言喻的情结,或安安静静地看书,或满怀深情地朗读,一次一次地把陈年往事翻晒。
为什么《我与地坛》发表后,不但获得作家、文学评论家的高度评价,而且在社会范围引起广泛关注?为什么时至今日,《我与地坛》仍然是畅销书籍之一、仍然能够引起广大读者的共鸣,影响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与命运抗争、坚定执着地追逐梦想呢?园神、老柏树、地坛里曾经见证那个青年人成长的一草一木也许能够给予我答案。
——关于“生死”。“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你看,生亦何欢,死亦何惧?这种释然,使他以“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的幽默豁达,坐在轮椅上写下了《病隙碎笔》《我的丁一之旅》等脍炙人口的作品。他对于生命意义的思考,像一盏明灯,不仅仅给予许许多多迷茫的年轻人,特别是命运多舛、身患残疾的年轻人(比如十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获得者马骏)活着的希望,而且点亮了他们前行的路、燃起了他们活得有价值有意义、为社会作出贡献的激情和斗志。
——关于“命运”。“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史铁生在延安插队时,因病致瘫,只能终日坐在轮椅上。那个常常出现在地坛的漂亮而不幸的姑娘,原来是个智力障碍者,遭人戏耍,幸而哥哥及时出现,“把妹妹扶上自行车的后座,带着她无言地回家去了”;那个“最有天赋的长跑家”,因在“文革”中出言不慎而坐了几年牢,样样待遇都不能与别人平等,盼望以他的长跑成绩来获得政治上真正的解放,却总未能如愿,最后只能“苦笑一下”。这就是命运的安排,你残疾了、落难了,一切都无法预料、不可避免。史铁生不但以细腻的笔触讲述了内心挣扎,而且也真真切切地告诉我们,苦难是生命的一种形态,人生或许存在无法改变的设定局限,但绝不能失去面对生活的勇气和不断挑战的精神,当命运不公,苦难降临,要学会自我救赎,坦然接受、勇敢面对。
——关于“母爱”。史铁生关于母爱的描写是感人的、深沉的、悲伤的。“多少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我的车辙,有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在我的头一篇小说发表的时候,在我的小说第一次获奖的那些日子里,我真是多么希望我的母亲还活着。”这些文字,深深地表达了一个沉浸在自己的苦痛之中的青年,对已逝母亲的愧疚和怀念。读这些文字的时候,仿佛空气中都飘荡着悲音,但又有一种陡然长大、豁然开朗的感觉。我们应该记住,“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了。”我们应该以爱和包容回报母亲,在她们看得见、感受得到的时候。
《我与地坛》是“至情之文”,史铁生用最朴实的文字和最饱满的情怀,向读者讲述他与地坛的故事,感人至深、引人深思。我希望有那么一天,我能够走进地坛,坐在园子里,随便哪个角落、任何地方,以一种身临其境的情怀,在地坛的怀抱里重读《我与地坛》,向那逝去的生命和不朽的灵魂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地坛,你可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