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线索322条,宁夏多路径提升文物保护利用水平
2月17日,记者从宁夏文化和旅游厅获悉,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宁夏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线索322条,目前正在开展实地调查、认定和登记工作。
宁夏第四次文物普查,是宁夏多路径提升文物保护利用水平的一个缩影。普查旨在全面掌握宁夏各类文物的分布情况、数量、状况等相关信息,为文物保护、管理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开展文物普查,对于扩展文物保护对象、完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根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结果,宁夏登记各类不可移动文物3818处,其中各级文物保护单位52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7处,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135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51处)。这些历史文化遗产见证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历程,承载着宁夏悠久的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承中华文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支撑。
这是位于宁夏固原市彭阳县新集乡姚河村的姚河源遗址。
近年来,宁夏围绕重点文物资源保护利用,相继颁布实施了《宁夏回族自治区岩画保护条例》《宁夏回族自治区长城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从资源保护、加强管理、合理利用、责任追究等多方面为文物保护提供法制保障。先后公布了8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批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和2批革命文物名录,依法划定公布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并将其纳入自治区国土空间规划,实施“一张图”管理。坚持抢救性和预防性保护相结合,“十四五”以来争取国家文物保护专项资金2.72亿元,组织实施考古发掘、保护修缮、三防工程、数字化保护等项目131个。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7.89亿元,实施长城、长征、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及须弥山石窟、姚河源遗址、西夏陵遗址等保护利用项目24个,有效提升了文物整体保护水平。目前,鸽子山遗址、张家场遗址、姚河源遗址等5个项目已进入国家文化保护传承利用项目库。
此外,宁夏还依托长城、长征、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宁夏段)项目建设,推进文物资源合理利用,充分发挥文化遗产资源在推动乡村振兴、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等方面的支撑作用。目前,全区A级景区131家,其中文物保护单位、博物馆旅游景区52家,占39.7%。宁夏21景中,9项为宁夏特色文物资源,占43%。
相关新闻
-
宁夏将扩容普高“学位”
2030年升入普高学生比例达85%以上[2025-04-30] -
祝贺!宁夏34名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在京接受表彰!
[2025-04-29] -
市人大常委会专题询问全市医疗保障工作
[2025-04-28] -
鱼水情深铸丰碑 双拥共建谱新篇 ——我市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
[2025-04-26] -
我市开展知识产权宣传周活动
[2025-04-25] -
全区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固原赛点开赛
[2025-04-25] -
走出抑郁的“国学配方”——探寻“寻找安详小课堂”的时代价值系列报道之一
[2025-04-25] -
文明沁人心 合力绘新景——我市精神文明建设为“两个市”建设注入澎湃动力
[2025-04-25] -
从一株苗到45亿元产业链 ——科技育苗激活冷凉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5-04-24] -
原州区构建三级劳务平台打造特色品牌
[2025-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