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地里的“西蓝花革命”——原州区黄铎堡镇产业结构调整见闻
5月的六盘山东麓,当第一缕阳光漫过山梁,原州区黄铎堡镇铁沟村的冷凉蔬菜基地早已人影绰绰。覆膜机在黄土地上来回穿梭划出黑色长龙,村民弯腰栽苗,西蓝花幼苗在阳光下舒展着嫩绿的叶片。一条条滴灌带里黄河水汩汩流淌,浸润着这片曾经“十年九旱”的土地。
“往年种玉米亩产300公斤就到头了,去年通上黄河水收入翻番,今年改种蔬菜,收入还能再增加。”村民虎妹子擦了擦额头的汗,语气里透着期待。她的身后,是村里刚建成的120亩西蓝花种植田。再过一个月,这片世代种植玉米的旱地将被320亩冷凉蔬菜覆盖,铁沟村的转型故事从土地深处破土萌芽。
铁沟村年均降雨量不足400毫米,蒸发量却高达2000毫米,村民世代与干旱抗争。“种一坡,收一车,打一斗,煮一锅”的民谣,道尽了“靠天吃饭”的无奈。站在田埂上的村党支部书记马廷秀抓起一把土攥了攥,细碎的土末中透出久违的潮气,“去年这时候,这地攥一把能扬起沙。”
2024年夏天,随着原州区高标准农田建设(高效节水)工程推进,铁沟村被纳入高效节水灌溉区,汩汩黄河水引上旱塬,8356亩耕地自此告别望天收。
“种玉米只能保命,种蔬菜才能致富。”今年开春,黄铎堡镇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一场围绕“水文章”的产业革命就此展开。
5月14日清晨,农技专家的指导穿透薄雾:“苗间距保持40公分,定植后立即滴灌生根水。”村民围成一圈,目光追随着示范田里嫩绿的西蓝花苗——这样的求知场景,成为今春田间最动人的风景。
铁沟村创新采用“村集体+农户+企业”模式,从覆膜到移栽全程标准化作业。“5月初启动的120亩已完成定植,剩余200亩本周收尾,预计7月中旬上市。”马廷秀抚过滴灌管的手掌沾着新鲜泥土。
和铁沟村一样,黄锋堡镇穆滩村通过整合土地资源,向本土企业流转土地1000余亩,打造千亩单品西蓝花种植基地,目前已完成200亩西蓝花种植。“基地选种的是抗病性强、市场认可度高的品种,亩产为1吨左右,主要销往广州和上海等地,按照往年市场行情来看,预计亩均纯收入可达7000元。”穆滩村党支部书记苏孝川说。
“产业结构调整不是简单改种作物,而是重塑农业生产关系。”黄铎堡镇镇长王志怀表示,今年黄铎堡镇将培育铁沟村、穆滩村2个单品西蓝花千亩蔬菜示范基地,目前,已经完成育苗,部分已覆膜并完成定植,下一步将根据作物需求,做好田间管理。
暮色渐浓,滴灌带涌出的水珠在晚霞中闪烁。这片被重新唤醒的土地上,新栽的西蓝花苗悄然扎根。等到西蓝花喜获丰收,黄铎堡镇书写的将不仅是产业转型的故事,更是旱塬百姓与命运抗争的新传奇。(记者:闫蓓)
相关新闻
-
原州区头茬菜心上市了
[2025-05-17] -
玉米地里的“西蓝花革命”——原州区黄铎堡镇产业结构调整见闻
[2025-05-17] -
西吉县农村妇女创业贷款助力妇女创业路
[2025-05-17] -
“泥土课堂”有新意
[2025-05-17] -
宁夏隆德:让豌豆苗四季生“金”
[2025-05-17] -
大湾羊的“鲜”味密码——泾源县国道经济激活乡村产业
[2025-05-17] -
西吉县食用菌产业跑出 “加速度”
[2025-05-16] -
一场别开生面的“庄头会”
[2025-05-16] -
种植规模达6.5万亩!“隆德菜”进军高端市场受青睐
[2025-05-16] -
十年“精剪”育新苗 泾河源镇中心小学十年传承非遗剪纸文化
[2025-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