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原“菇事”多
7月的固原,温度适宜,正是菌菇生长的好时节。走进西吉县西滩乡张村堡村平菇种植基地,一根根菌棒有序摆放,一朵朵水灵灵的平菇破袋而出,鲜嫩饱满、长势喜人,工人穿梭其间,麻利地采收平菇。
去年,张村堡村通过“以工代赈”项目建成72栋大棚,最初种植辣椒,今年开始转型发展菌菇产业。凭借当地优质的空气与水土,引来了湖南客商,种下了高产抗逆的平菇菌种。出产的平菇一上市就成了“香饽饽”,已与多地经销商达成合作意向。
“每天能挣120元,一个暑假下来,下学期的生活费就够了。”今年刚考上大学的王振笑着说。这个夏天,基地里像他这样的准大学生有好几个,短期务工不仅让他们学到了本领,还攒够了生活费。目前,基地已带动65人常年就业,人均年增收2万元。
在西滩乡甘岔村香菇种植基地,村民李孝梅一边摘着香菇一边算起了账:“家里有1000棒菌棒托基地代养,我闲了还可以来这里务工,双份收入好得很。”基地48栋大棚中,14栋是甘岔村的“集体资产”,去年5月建成后,村上引进宁夏欣睿鑫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生产经营。“我们种的香菇品质好、口感鲜美,不愁销路,每年能为村集体带来5万元收入。”甘岔村党支部书记毛福仓说。西滩乡将发展菌菇产业作为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抓手,通过政策扶持、技术引进、合作社带动等多种方式,打造了集种、产、销于一体的产业发展链条,小蘑菇成了西滩乡的“致富伞”,撑起了村民的增收梦。
位于六盘山西麓的隆德县因生产的香菇品相好、口感佳、富含香菇多糖而远近闻名,隆德花菇被称为“菇中之皇”“菌中之星”。
沙塘镇街道村的平菇菌棒加工厂里,村民冯志清正在打包菌棒,他说:“我们一般10个人一组,一天能生产1万个菌棒。”包装好的菌棒由叉车送往灭菌棚,经过蒸汽灭菌,再进入菇棚进行点菌,每个菌棒大约能出产1公斤平菇。
去年,宁夏玉禾清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沙塘镇新民村建成隆德花菇菌棒加工厂、花菇标准化栽培基地。今年又在街道村建成平菇菌棒加工厂、平菇标准化栽培基地。菌棒加工厂采用智能化温控系统,能够实现全年无间断生产,配备菌棒生产流水线和高温微压灭菌棚,年产能600万棒以上。
公司抓住反季节生产优势,利用夏季南方市场空窗期,分批点菌,出菇后销往上海、安徽、福建、四川等地,已经形成了集菌棒生产、菌菇种植、冷藏贮存、市场销售的全产业链条。公司推行村集体和农户利益联结机制,逐步完善“0首付”“1元租”“4包保”的发展模式,降低农户投入成本,带着农户学习技术,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温堡乡的李玉龙今年60岁,之前常年在外地务工。去年返乡后,一次偶然的机会接触到宁夏玉禾清农业科技公司,感觉发展前景较好,他萌生了学习种植菌菇的念头。经过一年的学习,掌握了相关技术。今年,李玉龙在公司承包了36栋大棚,种植的平菇预计三四十天后可出菇。“销路由公司联系,按照近期的市场行情,预估每栋棚纯收入能达1.5万元至2万元。”李玉龙充满期待。
隆德县依托六盘山红色旅游和东部康养区的休闲旅游资源,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市场”的产业化经营模式,38家食用菌栽培主体和167户农户参与栽培。
菌菇种植是典型的周期短、见效快的产业项目。近两年,我市各县区菌菇产业全面发展,已构建起“菌种研发—菌棒生产—种植出菇—产品加工”全产业链。除鲜菇销售外,还开发香菇酱、香菇粉等深加工产品。今年,全市种植食用菌2400亩,其中香菇1200亩,平菇850亩,木耳240亩,杏鲍菇、茶树菇、羊肚菌等110亩。生产区域涉及28个乡镇50个村,上半年全市菌菇总产量9260吨。(记者:王沛 高磊 陈佳文)
相关新闻
-
彭阳这个乡 文明新风遍地吹
[2025-07-10] -
“玉米+辣椒”套出好收益
[2025-07-10] -
固原“菇事”多
[2025-07-10] -
市市场监管局多举措加强“彭阳红梅杏”地理标志保护
[2025-07-08] -
原州区退役军人消防技能培训班开班
[2025-07-08] -
原州区红梅杏陆续成熟迎来采摘
[2025-07-07] -
泾源县香水社区志愿服务超2万小时 累计服务人群超3万 点点微光 照亮幸福
[2025-07-04] -
彭阳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面积达25万亩
[2025-07-03] -
乡村小学水泥操场变身学生素质教育大舞台
[2025-07-03] -
隆德县为企解困推动文旅产业发展
[2025-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