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在身边丨张霞与她的葫芦艺术
葫芦,因其谐音“福禄”,自古以来便是吉祥文化的象征,被视为最古老的吉祥物之一。葫芦雕刻作为我国传统手工艺中的瑰宝,凭借其精湛的技艺与深厚的文化底蕴,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我市有这样一位匠心独运的手艺人——张霞,她与葫芦雕刻结缘已逾七载。
在市区一隅静谧的工作室内,阳光透过玻璃斜照在木质展架上,架上静静陈列着数百件形态各异的葫芦雕刻作品。此刻,张霞正全神贯注地伏案创作,刻刀在她手中仿佛有了生命,游走于葫芦表面,犹如行云流水。随着细微的刮擦声,一只气宇轩昂的大公鸡逐渐在凹凸有致的纹路中跃然葫芦上。
张霞在工作室雕刻葫芦作品。
七年前,张霞还是建筑行业的设计师。她与葫芦的缘分始于朋友赠送的一只小葫芦。“当时心血来潮,用8块钱的刻刀刻了‘海纳百川’四个字,没想到一刀下去就收不住手。”木屑纷飞间迸发的创作快乐令张霞深深爱上了葫芦雕刻这门艺术。恰逢建筑行业步入寒冬,张霞毅然决然地跨界转型,凭借建筑制图的严谨与艺术审美的灵动,开启了自己的葫芦雕刻艺术之旅。
初学时,她经常网购小葫芦练手,临摹大师作品、网图,却总觉得“缺了魂”。“葫芦是立体的,不能照搬平面图案。”于是,她将建筑设计的空间思维巧妙融入雕刻之中,在葫芦弧面上重新构图,自行设计图案。她不断摸索与实践,逐渐掌握了墨刻、烙画、浮雕、釉雕、针刺等多种雕刻技法。葫芦雕刻耗时颇长,小件作品需三到四小时,大件作品则需一周甚至更长时间。张霞从选择葫芦造型开始,便倾注全部心血于每一个细节,力求让作品充满灵魂。一年后,她的首件原创作品《送子娘娘》以1500元售出,买家评价“神韵灵动”,这让她确信:“手艺人的灵气,机器替代不了。”随着抖音、快手等平台的推广,张霞的订单量从每月三五件增至几十件。当订单从零星询问变成稳定客源,曾埋首工程图纸的张霞,在网络上找到了传统手艺的当代生存法则。
为作品上色。
然而,个性化定制常伴随着理念的碰撞。张霞坦言:“顾客往往想要写实风格的作品,而我却总是想在作品中融入一些玄幻色彩。”她抚摸着未完成的作品《无相佛》,只见造型独特的葫芦上印着星云纹路,显得神秘而飘逸。“葫芦天生带着一股‘仙气’,非常适合表现中国古代神话。”为了保证作品的艺术效果,尽管与客户沟通耗时费力,张霞仍坚持在订单中保留30%的创作空间。“若完全按照客户提供的图片来做,作品就成了流水线商品,失去了灵魂。”
工作台前的张霞有种近乎禅定的专注。雕刻大型作品时,她日均工作10小时,中途仅起身喝水两次。“葫芦质地脆,下刀力度差一丝就可能前功尽弃。”几件雕刻失败的作品也被张霞摆在工作架上,“这样的瑕疵品我留着,时刻提醒自己敬畏艺术。”作为女性手艺人,张霞将细腻的情感注入每一件作品之中。“爱上葫芦之后,就会感觉它像我手中的小婴儿或者小宠物一样,让人带着一种母爱的感觉来对待它。”她深情地说,“每一个作品的雕刻过程都令人充满期待,我想赋予它灵魂,让顾客在第一眼看到它时就能产生共鸣。”这种对作品的深厚感情,让张霞在每次完成作品并出货时都会感到不舍。“作品就像远嫁的女儿一样,我只能默默祈愿它们能被善待。”
雕刻好的作品。
近年来,张霞的作品屡获殊荣。她积极钻研镂空工艺,将葫芦雕刻成灯罩,制作成兼具观赏性和实用性的葫芦夜灯,深受年轻人喜爱。未来,张霞打算更多地创作传统题材的作品,如神话、国学故事等,以迎合当下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推崇。
如今的张霞依然过着简单的生活:早晨八点工作室开工,傍晚收工回家路上看看夕阳。葫芦雕刻已经成为她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张霞深信,作品与她之间是互相成就的。她在雕琢作品的过程中不断成长与进步,而作品也因为她的精心创作而焕发出独特的魅力与光彩。窗外清风拂过,满室葫芦轻轻摇曳,仿佛在回应一位手艺人七年的光阴。
记者手记:
采访结束时,张霞正在为最新一批雕刻作品上的大公鸡上色。看着她谨慎地为作品一点一点着色,细细打磨,忽然读懂了她说的“机器复制形,匠人赋予魂。”在这个追求速成的时代,更需要像张霞这样的匠人,他们用慢功夫守护着新时代的文化传承。
相关新闻
-
原州十八小科技节催生“小科学家”大科学梦
[2025-05-23] -
非遗在身边丨张霞与她的葫芦艺术
[2025-05-21] -
我市“金徽杯”乒乓球联谊赛火热开打
[2025-04-26] -
“流量”变“增量” “颜值”变“产值” 六盘山山花节启动农文旅消费新引擎
[2025-04-14] -
脚步丈量信仰 青春对话历史 ——固原“行走的思政课”三十年坚守与创新
[2025-03-28] -
生活随手拍丨“活起来”的大课间
[2025-03-21] -
隆德县八千五百亩供港蔬菜播种新希望
[2025-03-18] -
阳光课间 活力绽放
[2025-03-13] -
联动报道|一堂课,行走天地间
[2025-03-06] -
魏氏砖雕:从百年传承到现代创新
[2025-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