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荟萃说固原
◎ 慕 岳
固原是华夏历史上闻名的古城,它之所以闻名,主要是它的军事地理位置。固原有“据八郡之肩背,绾三镇之要膂”的地理形势,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是明代的三边总镇。长期以来,在人们的印象中,固原人粗犷、尚武而少文。查看固原的地方史料,驰骋疆场、勇武杀敌的武将有不少,他们的故事至今传扬。而满腹经纶、才气横溢的文人雅士却寥若晨星。清代御史、人称“陇上铁汉”的安维峻在任固原书院山长时曾说固原人:“生斯土者,良将材官,后先相望……以科第起家者落落如晨星。岂山川形胜宜武不宜文欤?毋亦培植之方犹未至也。”他准确地说出了固原人尚武少文的原因。清末,进士出身的山西文水县人王学伊1905年任固原直隶州知府,并兼任固原学正,他深知培养人才的重要,积极筹划创建固原中学堂。他以养廉银作抵押、贷款1500两白银作办学之用,加上当地社会贤达的捐助终于建成固原历史上第一个中学堂。他在《创建固原中学堂记》中简要地叙述了固原历代文武人才的状况。他说固原人才辈出,“历代以文德著者如皇甫规、梁竦、皇甫谧诸公,武功著者,如傅介子、皇甫嵩、梁商、向宝、曲端诸公。国朝如马太傅、王恭恪、豆壮节、张壮勤、董少保诸公,声施彪炳,赫然卓然……惟风俗犷悍,诗书之彦,终不敌甲胄之选者,亦民情士气濡染相习耳。”从王学伊所述固原两千年历史中出现的文武人才比例上看和安御史之说是一致的,文人稀少、武将众多,也就是“诗书之彦,终不敌甲胄之选”。
在浩如烟海的文史资料中寻觅固原彪炳史册的文学名人,恐怕只有王学伊指出的皇甫规、梁竦、皇甫谧。这三位文学大师距离当代近两千年了,虽十分遥远,但依然是固原人的荣耀。说起这三位,从时间上排位,梁竦最早,其次是皇甫规,第三是皇甫谧。
先说梁竦。梁竦是东汉初年人,生于公元28年、卒于83年,字叔敬,是安定乌氏人,即现在的固原市原州区人。他的文学业绩历经漫长时间的淘洗,我们知道的仅有两篇:一是《悼骚赋》;二是《七序》。按照孟夫子的说法,论文学要“知人论世”。要知人,梁竦的人生可是很有些故事的。梁竦出身名门,其父梁统是东汉的开创者,光武帝刘秀的功臣、爱将,铁哥们。曾任酒泉太守、武威太守,先后被封成义侯、陵乡侯,拜太中大夫,位极人臣。生于这样一个高干家庭的梁竦创作《悼骚赋》却有着一段颠沛流离、悲酸伤心的故事。梁竦的大哥叫梁松,在其父梁统死后,梁松继承侯位,娶光武帝之女为妻,当上了驸马爷。但梁松不安分、权迷心窍,多次写私书“请托郡县”,犯了官场大忌,被下狱而死。受大哥株连,梁竦与弟梁恭被流放九真,九真在现在的越南境内。从京城到越南,千山万水,迢迢长途,历江湖、济沅湘,风霜雨露、艰难险阻,使他感慨万千,于湘水之滨感念屈原、伍子胥的人生际遇,奋笔疾书,写下流传千古的《悼骚赋》。《七序》是他在流放九真回来后所作,是一篇以讽谏时弊为主旨的赋,史学家班固称赞说:“孔子著《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梁竦作《七序》而窃位素餐者惭。”可见其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梁竦不仅文学业绩让固原父老乡亲骄傲,梁家的传奇故事还让固原人当了皇帝的亲戚。若不信,请看史料:梁竦生有三男三女,其次女、三女被选入掖庭,建初二年即公元77年被汉章帝刘炟所纳,封为贵人。梁竦成了皇帝的老丈人。小贵人所生的刘肇就是以后的汉和帝。其时,窦皇后无子,遂收为己子。梁家人高兴得不亦乐乎便私下聚集庆贺,被窦皇后的娘家人知道,恐梁氏得志,成为权力争夺的劲敌,故诸窦合谋设计于建初八年即公元83年,“陷竦等以恶逆”,梁竦被害死于狱中。梁府家属再次被流放到九真,刘肇的亲生母亲等人因忧愁伤心而死。永元元年即公元89年,固原人的外甥刘肇当了皇帝,这就是汉和帝,此后一百多年的刘氏皇帝的血脉中就有了固原人的遗传基因。当然,刘肇登基后为他的亲生母亲梁贵人追封,为姥爷梁竦平反,为梁家再度光耀门庭尽力。在权势遮天的窦皇后死后,和帝的愿望顺利实现,皇帝母亲被尊为恭怀皇后,他姥爷被追封为褒亲愍侯,窦家人受到惩处。这段故事有了令固原乡亲比较满意的结局。
再说第二个文学家皇甫规。皇甫规,字威明,安定郡朝那县人,即现在的固原市彭阳县人。其祖父曾任度辽将军,父为扶风县都尉,可谓将门世家。皇甫规年轻时有勇有谋,在一次羌人入侵家乡时率众打败羌人,立了战功,但腐败的朝廷并没有重用他。后来,在各地举荐贤良时他被举荐,在庭试时这位固原老乡率性直言,指斥朝政“雾气白浊,日月不光,旱魃为虐,大贼从横,流血丹野,庶品不安,谴诫累至,殆以奸臣权重之所致也。”把矛头对准了权臣大将军梁冀。这下可惹了大祸,当官黄了不说,还差点丢了脑袋。此后,他跑回彭阳,“隐遁山林,开坛授徒,十四年间,门徒三百余人”,成了一名德高望重的乡村教师,名望传布朝野,著名才女蔡文姬的父亲、大文学家、郎中蔡邕很赞赏他,上表举荐,称他“少明经术,道为儒宗”,朝廷终于将他官拜太山太守。皇甫规的文学成就有赋、铭、碑、瓒、祷文、吊章、表、教、令、书、檄等计二十七篇,有很高的史学和文学价值。
第三位就是闻名世界的皇甫谧。他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医学家。他是安定郡朝那县人,即现在的固原市彭阳县人,字士安,自号玄晏先生。史载其少时调皮、贪玩,游荡无度,后在叔母的耐心教诲下好学上进、发愤读书,广纳百家之言,博学强闻,终成一代大师。皇甫谧立志不入仕途,魏元帝曹奂征召谧,谧呈《释劝论》明志,不应诏;晋武帝慕谧才学,“频下诏敦逼已”,谧婉言辞谢并请求借他一车书,晋武帝慷慨地送了他一车书。皇甫谧不为名利所动,潜心学问,一生著述甚多,主要著作有:《礼乐》《圣真》《年历》《高士传》《逸士传》《列女传》等,诗、赋、诔、颂、难等并重于世。中国文学史上有名的作家左思花十年心血创作出《三都赋》却不为时人重视,皇甫谧欣赏左思的才华,亲自为其作序,《三都赋》立时声名鹊起,竞相传抄,一时洛阳纸贵。传世的典故成语“洛阳纸贵”就是这样流传至今的。
除此之外,皇甫谧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医学家。他刻苦钻研历代医学典籍,写出《针灸甲乙经》12卷、128篇,对针灸医学有杰出贡献。这不仅对我国针灸学的发展影响深远,而且还远播国外,是海外诸国针灸学的渊源。
这三位固原籍的著名文人距我们时代遥远,却为世界留下了璀璨的精神文化遗产。自魏晋到民国,固原虽涌现出众多人才,但著名文人鲜少。直到明代,固原才考中了两名进士,一位是嘉靖二十三年即公元1544年固原人杨应元中进士,授河南开封府推官;另一位是明万历二十三年即公元1595年固原人李廷训中进士,授直隶博野县知县,历官户部江西司主事等。其余年代,皆是“高第巍科,阒寂无闻”,令人深感遗憾。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的这数十年间,固原的教育走上正轨,固原的文化氛围欣欣向荣,固原的文人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上世纪七十年代,“西海固文学”萌发嫩芽。记得当时《宁夏文艺》实行开门办刊的方针,编辑部领导高奋带着汪宗元(著名评论家、后任《文学自由谈》编辑)、杨仁山(著名作家、后任浙江省新闻出版局局长)、刘国尧(著名作家、后任海南省音像出版社社长兼海南出版社副总编)、潘志强(著名评论家、后任广东珠海音像出版社社长)等来固原约稿、采风,和固原的作者一起翻越六盘山,走长征路,开怀畅饮、谈笑风生,结下了深厚情谊。这段时期《宁夏日报》的资深编辑、著名诗人李震杰、全国著名作家戈悟觉经常到固原蹲点、采访,指导固原文学队伍的创作,为固原文学创作队伍的形成和发展倾注了心血。随后,农民花儿诗人翟承恩(后来转入小说创作)的诗歌在宁夏开花,在诗坛颇有影响,长期在固原培育人才的外地籍教师丁文庆、华世鑫、张一民的诗歌、小说、散文也在宁夏文坛崭露头角。结束“文化大革命”拨乱反正,邓小平同志倡导“解放思想”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中国文坛春潮涌动。固原地区的文艺创作像春天的山花在田野里萌生。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固原县文化馆牵头并出资,由几位有创作经历的教师丁文庆、华世鑫、张一民、慕岳任编辑的文学刊物《六盘山文艺》呱呱落地,这是固原改革开放后第一本文学创作刊物,虽然时间仅有短暂的一年,但也为热爱文学创作的文人提供了发表作品的平台,促进了文学创作。筚路蓝缕之功是不该忘记的。
1978年,由国务院批准在固原建立固原师专。师专中文系汇聚了一批文学修养较好的文人,他们在教书的过程中重视学生文学写作和创作的培养,学校办起了文学刊物《山城》,鼓励学生创作发表文学作品。此后,师专中文系在钟正平的倡导下又成立了“西海固文学研究室”,助推“西海固文学”的发展和成熟。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固原地区文联成立,并办起了文学刊物《六盘山》。文联是党领导和联络文艺人才的群团组织,刊物是作家为人民奉献精神食粮的载体。有了组织和载体,出人才、出作品便有了广阔天地。随之,固原地区的文艺创作日趋活跃,作家队伍不断壮大。上世纪八十年代,写诗的有高昆、屈文焜、蔡锦启、苏海东、冯雄等,写小说的有南台、徐兴亚、成蹊、王漫曦、李银泮等,写戏剧剧本的有王文清、田伟,写散文的有张光全、火仲舫、于秀兰、李成福、左侧统、梦也等。他们中有人获得了自治区文艺评奖奖项,有人在省级及国内文刊上呈现了自己的作品。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以固原作家为主体的“西海固文学”创作群体逐渐形成,开始向全国文坛迈进。如今,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持续发力,春风浩荡,固原山区五谷丰登、百业兴旺、青山绿水,生存和发展环境焕然一新。文学创作也像山花烂漫遍及山川大地,作家群体规模空前,仅加入宁夏作家协会的会员就有四五百人,被中国作协接纳为会员亦有数十位之多。2011年,西吉县被中国作协、中国文学基金会授予中国首个“文学之乡”称号,这不光是巨大的荣耀,更是巨大的鼓舞。这段时期,获全国文学大奖的就有好几人,石舒清、郭文斌、马金莲相继获得鲁迅文学奖,是继张贤亮获全国优秀小说奖以来至目前宁夏文坛获得鲁迅文学奖的全部。与此同时,石舒清、了一容、马金莲、马骏先后获得了全国少数民族文学的最高奖项骏马奖。了一容还获得春天文学奖,马金莲还获得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在自治区历年的文艺评奖中,固原作家和作品的获奖数量都是众多的。高琨、屈文焜、李成福、王漫曦、火仲舫、单永珍、钟正平、白草、朱世忠、火会亮、梦也、王怀凌、杨建虎、马占祥、牛学智、拜学英、古原、王文清、马卫武、泾河、彦妮、高丽君、赵炳鑫、程耀东、林混、杨风军、武淑莲、马晓雁、樊文举、田玉珍等都先后获得过不同层次的文学创作奖项。这足以看到西海固作家队伍的发展、壮大和创作实力的显著提升。
昔日军事重镇,今日文人荟萃。文学艺术作为人类精神文化的反映与社会文明的标识,其生产与发展要比经济繁荣、社会的发展更漫长一些,和“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是同样的道理。然而,令我们倍感振奋的是,沐浴改革开放四十年多来的伟大历史,伴随固原脱胎换骨的扶贫发展实践,固原逐步成为宁夏的文化重镇,文学人才辈出,文艺作品纷呈,其绚丽之景观可谓是千年一遇,十分难得。这昭示着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作为一名老教育和老文艺工作者,我期待着西海固作家们继续保持雄心壮志和韧性磨砺,不断向文学高峰攀登,放开眼界,深化思想,深入生活,增强修养,写出更多芬芳沁人、传世久远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