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须弥山,讲解不只是讲物
潘蓉觉得自己每天都在穿越。作为固原市须弥山景区的讲解员,沿山步行,她要把有着1500多年历史的须弥山石窟讲给全国各地的游客,让游客感受千年文化。
须弥山石窟远景。
日出日落、斧凿声声。须弥山石窟从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开凿,按照当时的惯例,开凿石窟工匠的名字不能出现在石窟的任何一角。而能确定的是石窟开凿在质地疏松的红砂岩上,窟型以印度“支提式”中心塔柱窟为主。历经西魏、北周、隋唐各代大规模营造及宋、元、明、清各代修葺重建,须弥山石窟艺术宝库现存石窟160多个,造像1000余尊,错落有致地分布在连绵两公里的八座山峰上。千年风云,雄伟石窟屹立至今,而这些杰作的工匠们却淹没于时间的洪流中。
再现工匠开凿时的场景。
驼铃声声,商贾川流。须弥山石窟地理位置极为重要,自古以来就是中原通往河西走廊、大漠南北的交通枢纽和战略要地。丝绸之路开通后,这里又成为丝绸之路东段北道的必经之地。据史料记载,盛唐时期,须弥山苍松掩映、钟声环绕、香烟袅袅,往来商贾驼队穿梭于石门关。
潘蓉并非旅游专业科班出身,大学所学专业是风力发电,毕业后她放弃本专业的就业机会,跟随丈夫来到宁夏固原市,转行当起了景区讲解员。
“须弥山石窟是中国十大石窟之一,1982年,须弥山石窟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虽然没有专业系统学习过讲解,但是潘蓉认定,枯燥的讲解吸引不了游客,景区讲解员不仅要为游客提供详尽的讲解服务,确保游客的游览体验,还承担着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游客输入正确价值观的重任。
查资料、听讲座、到各地石窟观摩学习……潘蓉不停补充自己的知识储备量,在日常讲解过程中,遇到对石窟和壁画艺术有研究的游客,主动向其学习。
正在讲解的潘蓉。
学习越深入,潘蓉越认识到须弥山石窟的珍贵。从地理位置上来说,须弥山石窟是古丝绸之路东段北道的必经之地。从艺术价值上来说,须弥山石窟展现了不同朝代的石窟风格,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其中一座石窟出现穹窿顶、一座石窟呈现中心塔柱式结构的双层甬道,这些建筑风格在其它石窟中较为少见,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每天与须弥山为伴,潘蓉对每一窟都情感深厚,她希望石窟的“生命”长一点、更长一点。只要有文物修复专家进山,潘蓉就像个“小尾巴”一样跟在后面,现场观看文物修复工作,向专家了解佛像、壁画的保护情况,一来二去,和专家结下了友谊,专家也愿意为潘蓉“开小灶”讲解文物修复保护知识,她也学以致用,把文物保护方面的知识讲给游客听。“这样游客也会产生保护意识,不随意触摸佛像,也算是我作为讲解员对文物保护工作尽的一点绵薄之力。”
长期的风雨侵蚀,尤其在经历海原大地震后,须弥山石窟保护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1984年,须弥山石窟迎来首次加固整修保护工程。近年来,须弥山石窟再次启动“全面体检”,同时45号、46号等窟“闭关治疗”。这一切,只为让这些文化遗产传承得更久远。
相关新闻
-
宁夏将扩容普高“学位”
2030年升入普高学生比例达85%以上[2025-04-30] -
祝贺!宁夏34名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在京接受表彰!
[2025-04-29] -
市人大常委会专题询问全市医疗保障工作
[2025-04-28] -
鱼水情深铸丰碑 双拥共建谱新篇 ——我市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
[2025-04-26] -
我市开展知识产权宣传周活动
[2025-04-25] -
全区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固原赛点开赛
[2025-04-25] -
走出抑郁的“国学配方”——探寻“寻找安详小课堂”的时代价值系列报道之一
[2025-04-25] -
文明沁人心 合力绘新景——我市精神文明建设为“两个市”建设注入澎湃动力
[2025-04-25] -
从一株苗到45亿元产业链 ——科技育苗激活冷凉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5-04-24] -
原州区构建三级劳务平台打造特色品牌
[2025-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