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两只手”促进四链融合
习近平总书记不久前在湖南考察时强调,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推动科技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全球科技与产业竞争日趋白热化的当下,推进“四链”深度融合是我国实现以企业为科创主体、提升创新整体效能、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路径和必然选择,必须高度重视。
现代经济增长历程表明,技术、资金、人才等要素是决定增长的内生变量。而最大化聚集并释放出要素活力,企业是天然载体。从这个意义看,推进“四链”深度融合,就是让各类创新要素在全国统一大市场中充分流动,并向企业集聚,畅通从科技强到企业强、经济强的通道。
但是,如果“四链”之间存在不同程度脱节,势必会影响企业创新主体作用的发挥。比如,科研供给与产业需要不够匹配。一边是国内发明专利有效量高居世界第一,一边是高校专利产业化率远低于国际先进水平。二者的落差表明,相当一部分创新要素未能顺畅地进入产业部门,带来生产率水平的实质提升。
“四链”融合问题,也是各链条生产要素如何高效配置的问题。配置资源的机制不健全,要素自然难流通。打通堵点的关键,在于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善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两只手”。
一方面,企业对市场需求反应最灵敏,对技术升级意愿最强烈,是融通“四链”、协同产学研的关键桥梁。强化创新链支撑产业链,要充分发挥创新企业尤其是科技领军企业的“链主”作用,支持“链主”勇担国家重大科技战略项目;通过“领军企业出题、科研机构答题”等模式,推行“订单式”研发,产出更多符合产业需求的专利。促进资金链对接产业链,要引导社会资金“投早投小投科技”。对于较难获得银行信贷的初创型科技企业,完善天使资本、风投资本及产业资本退出机制,提高国有投资基金的容错率,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
另一方面,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并不代表政府“放手”。恰恰相反,政府要千方百计为具备创新能力的企业创造利用要素的条件,完善激励等机制。比如,基础研究领域公共属性明显,更有赖于政府投入;引导企业前瞻部署基础研究,也需完善“政府+企业”多元投入机制。又如,中小企业普遍缺乏突破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的能力与资金,需由政府引领搭建共性技术平台。
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相互交织、互为支撑,推进“四链”深度融合不能只在单点发力,必须全面部署、一体推进。只有用好“两只手”,增强“四链”协同,才能形成企业主导的开放型创新生态,更好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相关新闻
-
书写劳动风采 创造时代荣光
[2025-05-01] -
固原日报评论员文章丨卅载接力“长征”路 百里壮行淬青春
[2025-04-03] -
回望来时路 再闯新高度
[2025-03-05] -
守住人间“烟火气”考验的是城市管理能力
[2025-03-04] -
以“蛇行千里”的劲头奋力抓项目扩投资
[2025-02-07] -
凝心聚力谋发展 同心共进谱新篇——热烈祝贺自治区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开幕
[2025-01-19] -
固原日报评论员文章 | 坚定不移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
[2025-01-16] -
固原日报评论员文章 | 一路通达圆梦想 坦途如虹向振兴——写在宝中铁路安国镇至中卫段扩能改造工程开工之际
[2025-01-01] -
对促进西海固文学发展的几点思考
[2024-11-09] -
宁夏日报评论员:山海携手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闽宁协作新篇章
[2024-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