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海固文学“庄稼”收获饱满
近日,由中国作协、人民日报社、自治区党委宣传部主办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学实践:西海固文学现象研讨会”在北京举行。研讨会上,13位专家学者围绕西海固文学的本土化特征、新时代山乡巨变书写、文学服务的基层效应等议题深入探讨,解读西海固这片土地上蕴藏的丰饶的文化密码。
中国作协主席、党组书记张宏森指出,西海固文学是中国当代文学版图上的一道壮阔景观。这片曾以“苦瘠甲天下”著称的土地上,文学的“庄稼”却扎根更深,收获更为饱满、更为坚实,有力诠释着文学的生命力。
“对于西海固文学,用屈指可数的几棵树,已不足以描述其繁盛景象。西海固的写作者俨然已成了‘一片林’。”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白烨的开场白,引发了阵阵掌声。
“种土豆不指望收获,但要种下去。”吴忠市同心县农民作家的这句话,被白烨在发言中数次引用。文学如土豆般深植于土地:马慧娟在打工间隙用手机写下百万字,马骏坐在轮椅上成为最年轻的“骏马奖”得主,餐馆洗碗工王秀玲为投稿到网吧学打字,写出生活气息浓郁的作品……这些场景,构成了西海固文学最动人的注脚。
作家出版社社长鲍坚以马金莲《亲爱的人们》、马慧娟《出路》为例,指出西海固文学的蜕变:“‘苦难—抗争—超越’正在逐步取代传统的苦难叙事,成为西海固文学新的叙事逻辑。”
这片曾被联合国认定为“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土地,如今涌现出300多名作家,在全国公开发行的报刊上发表各类文学作品3000多万字。更令人震撼的是基层生态:西吉县中小学皆有文学社团,红寺堡“南书坊”由婚房改造而成,藏书5000册;青铜峡“作家之家”举办的“文学照亮生活”公益讲堂,累计吸引7万人次参与。
“文学不是名词,而是动词。”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丛治辰的观点引发共鸣。在西海固,文学是康鹏飞浪子回头的灯塔,是王对平在轮椅上的“坚强日记”,是王秀玲在餐馆洗碗后到网吧学打字的执着。正如《人民日报》报道:这里的文学“是泥土芬芳里长出的样本”,农民作家用沾满泥土的手,写下对生活最本真的热爱。
西吉农民作家李成山曾说:“我们不追求当专职作家,就想把日子写明白。”这句话道出了西海固文学的纯粹性。这种纯粹,源于“提高”与“普及”的双向奔赴。一方面,石舒清、郭文斌等名家摘得鲁迅文学奖,成为“灯塔”;另一方面,《朔方》《六盘山》等刊物为新人留出版面,基层作协组织改稿会、诗社,形成“大手拉小手”的传统。
“‘传帮带’不是恩赐,是文脉的传承。”宁夏作协副主席马金莲回忆,自己初习写作时,老作家火会亮曾逐字批改她的稿件,“现在轮到我带年轻人,这种传统不能断。”
数据印证着西海固文学生态:现有民间文学组织20余个,木兰书院、南溪书院等成为“文学毛细血管”。仅西吉县就有1600余人长期从事文学创作,其中农民作家超过300人,中国作协会员23人、宁夏作家协会会员124人。
在闽宁协作背景下,福建文联副主席陈毅达感慨:“闽宁山海情深近30年,这次调研感受到当地作家对福建的深厚情谊。福建作家要学习西海固作家面对苦难不屈不挠的精神,学习他们融入时代变迁又坚守乡村情怀的创作态度。”
“西海固文学不仅是地域文学现象,更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乡土中国’向‘现代中国’转型的文化镜像。”中共中央党校科研部中心研究室副主任徐晓明的发言,直击研讨会核心。在红寺堡,移民新村的文化广场上,农民诗人曹兵的诗歌被刻上石碑;在闽宁镇,《山海情》的取景地已变成文旅打卡点,村民在作家书屋直播读书……文学不仅记录变迁,更成为发展的驱动力。
“种地是为了活着,写作是为了活得明白。”这句农民作家的口头禅,揭示了西海固文学的深层价值:马文菊的打工笔记里,写着“雨中的交警”的温暖;王秀玲的小说里,收狗女人的幽默带着先锋气质。这些作品没有宏大叙事,却在柴米油盐中照见精神的升腾。
从“苦甲天下”到“文学地标”,这片土地上的文学“庄稼”生长得更加茁壮,为乡村振兴注入了蓬勃向上的文化动力。正如研讨会纪要所写:“西海固的文学森林,不仅属于宁夏,更属于新时代的中国——在这里,文学是种子,是火炬,是千万人共同托举的星空。”(记者 张鑫潼)
相关新闻
-
书香为伴 | 《文明之旅》
[2025-07-04] -
一只萨珊玻璃碗的千年漂流记
[2025-07-04] -
鎏金银壶:一眼千年,海伦的眼泪滴落固原
[2025-07-03] -
人物 | 热爱为笔绘人生
[2025-07-03] -
红色“圈粉” 绿色“增流”
[2025-07-03] -
“传承的密码”专题讲座在我市开讲
[2025-06-27] -
我市举办禁毒文艺汇演唱响“绿色无毒”主旋律
[2025-06-27] -
萧关艺苑丨山水谧境里的心灵归所—— 张哲“格物抒怀”风景油画的深情
[2025-06-18] -
刘茹的“非遗+文创”商业转产业之路
[2025-06-18] -
高校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的实践路径探析
[2025-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