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0到1、从1到N,破藩篱、激活力,我区“六权”改革开拓出广阔空间。
2021年4月,我区启动用水权、土地权、山林权、排污权改革,通过破解一批关键问题,推动先行区建设迈出关键一步。去年6月召开的自治区第十三次党代会上,我区审时度势、深入研究,新增用能权、碳排放权改革,将“四权”改革“晋升”为“六权”改革,向制约发展、脱轨市场的体制机制“动刀”,引领资源要素随市场配置、随需求流动。
重点领域一子落,改革棋局满盘活。当“六权”改革敲下“第一锤”、发出“第一单”、落下“第一棒”……昔日制约发展的山、水、林、能等资源要素,通过确权、赋能、定价、交易,变成活的资产、流动的资金,实现了用水权变现、土地权确权、排污权交易、山林权抵押、用能权控能、碳排放权减碳,先行区建设不断走深走实。
从0到1,落地生根
地处西北内陆的宁夏,干旱缺水、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禀赋不足、用水结构不优、水市场供需错配等短板和问题成为横亘在发展面前的“拦路虎”;土地规划水平较低、利用方式粗放,特别是工业园区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导致土地“沉睡”、低效低值;这些年,一系列生态修复政策和工程让南部山区郁郁葱葱,但如何让“树叶子”变成“钱票子”,值得深思;要想实现“双碳”目标,就要进一步提高企业和公众的低碳意识,提升管理精细化水平,以全民行动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有的企业能耗过高,亟需优化能源资源配置,盘活存量用能空间,倒逼发展高质高效……
两年多来,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促进各项改革往深里走、往实里落”的重要指示,以“六权”改革开先行之路、破先试之题。先后召开35次党委常委会会议、8次党委深改委会议、42次改革专项小组会议研究解决问题、推动任务落实。自治区主要领导多次调研先行区建设和黄河保护治理工作,推动“六权”改革这套“创新动作”落到实处。
解决问题、塑造变革,是宁夏“六权”改革的核心要义。
自治区党委改革办、水利、自然资源、林草、生态环境、发改等部门协同作战,建立领导包抓、专班专抓、责任到县的推进落实机制,研究出台78个配套文件。各市、县(区)把“六权”改革纳入党委和政府重点工作,建立工作谋划、政策配套、调度实施、督导落实的工作闭环,打通了改革的“最后一公里”。一批批改革的促进派、实干家压实责任、细化任务、严督实察,推动“六权”改革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
从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到纵深推进、积厚成势,如今,资源要素确权到位、权能有效、定价合理、入市有序的制度体系逐渐完善,宁夏在摸着石头过河中实现了从0到1的跨越。
“六权”改革带来的系统性变革,在群众生活的细节里可知可感。
过去,农村用水是本“糊涂账”,按土地面积收水费,个别乡村少报面积少交水费。不仅如此,“水从门前过,不用便是错”的想法根深蒂固,粗放灌水成为一种习惯。
为破解“汤”和“馍”的矛盾,我区在全国率先出台“四水四定”管控指标方案,从区域、行业、产业等方面对用水量进行重新分配,实行总量控制、指标到县、用途管控。
“以前灌水全凭经验,大水漫灌。”吴忠市利通区高闸镇民鑫农业灌溉服务合作社理事长梅南薇告诉记者,企业用水量有“定数”后,她们专门装配了一体化测控智能阀门,可随时查看各渠系闸口水流量、水位高度、水流状态等,一亩地该多少立方米就多少立方米,多一滴都不放,非常精准。
在叶盛镇联丰村村民李兵眼里,节水成为用水户紧绷的“一根弦”:“一亩地的水量就给这么多,用完了要‘买指标’,再不敢漫灌了。”
一滴水的背后,折射出宁夏的变革。两年多的创新实践中,全区上下打开思想解放的“总开关”,挥起深化改革的“开山斧”,跑出了“六权”改革的“加速度”。
从1到N,开花结果
从顶层设计到制度保障,这场系统性变革在我区的开启,形成了93项有利于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生态保护的做法,在全区乃至全国涌现出一批首创性、有特色、可持续的改革新模式。
宁夏“六权”改革为何能取得重大成果?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是实现从1到N的关键。
——抓确权,解决历史遗留和现实疑难带来的底数不清、权属不明问题。
针对集体林多的实际,盐池县采用联户确权、村集体确权等方式开展登记确权,对确权的330.8万亩集体林地、716.28万亩承包草原进行了电子化录入,核查林地4500余个435万亩,并对林地面积、四址范围进行登记、台账管理。
不久前,盐池县冯记沟乡回六庄村村民迎来一次分红,村党支部书记马建荣兴奋地说,他们与盐池县玉花家庭农场签订《集体林权流转合同》,农场第一时间向村民支付20.6万元股金,全村上下享受到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改革带来的红利。
——抓赋能,赋予“六权”商品属性、市场属性、金融属性。
能否运用市场机制,让二氧化碳的排放权像商品一样交易,有效引导稀缺的碳排放权资源优化配置?切口的精准决定解题的效率,宁夏建立健全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法规、政策制度体系和运行保障机制,全面融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引导资源要素向高质量项目和企业汇聚。
银川热电公司电力交易中心副组长王鸣凯介绍,2019年至2022年,公司碳配额节余272万吨,2021年交易170万吨,获利7152万元。
“不仅完成了节能减排任务,还增加了企业利润和碳排放权收益。”王鸣凯说,这样“一石二鸟”的好政策,倒逼他们在各个生产环节想方设法节能减排,2022年,企业获得“银川卫士”生态环境保护基金奖励资金50万元。
——抓入市,打造统一规则、统一市场、统一监管的要素资源交易体系。
启动用能权有偿使用和交易改革,制定用能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管理办法、第三方审核机构管理办法,建立用能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体系,先期在各地级市、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区域内开展用能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并逐步开展跨市域交易。
打通了制约改革的堵点难点后,各市、县(区)及各部门加快全要素一体推进、全过程统筹推进、全领域纵深推进。
一地创新,全区共享。两年多来,“六权”改革探索的好经验好做法,由点向面、渐次展开,在全区乃至全国复制推广:
平罗县加快构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30多项国家级改革试点任务成效明显;吴忠市利通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被水利部批复为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进现代化灌区试点县(区);灵武市创新运用山林权政府回购机制,入选国家林草局《林业改革发展典型案例》;盐池县通过“大证”与“小证”相结合,让林权变股权、村民变股民……
如今,改革倍增效应、放大效应逐步显现,全区高效节灌面积增加11.2%,再生水利用率提高17.5%;全区交易土地4412.31万平方米、225.3亿元,新增指标70%用于产业发展;全区交易山林权1.14万亩、291.08万元,培育涉林经营主体3040家,带动山区农户户均增收1000元;19家重点排放单位参与全国碳排放交易,卖出605.29万吨,成交额达2.48亿元。
“六权”改革不仅是个“器”,更是一条“道”。奔跑在改革新赛道上的宁夏,正继续以攻山头的精神将改革进行到底,奋力激活建设美丽新宁夏的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