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朴生动的抟土瓦塑、绚丽梦幻的玻璃画、创意巧妙的葫芦浮雕、图案精美的刺绣香囊……6月12日,原州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展示活动的非遗产品展区格外热闹,150余件制作精美的非遗产品让人应接不暇,吸引了众多市民。
以布为纸、以线为墨、以针为笔,张红霞的刺绣香囊以金线描廓,红绿相配,一针一线牵引出以男耕女织为标志的农耕文化,古典与艺术完美融合出的东方韵味,是传统技艺的遗存和再生。
农家院门极具民族特色、石碾石磨蕴含地域文化,傅成库的抟土瓦塑取自六盘山区细腻、黏结度高、可塑性强的土,依靠传统手工技术,用质朴的材料塑造出气质鲜明的艺术作品。
“福禄寿喜”“吉星高照”“花开富贵”……张霞的葫芦浮雕是艺术品,也是“吉祥物”。葫芦之美,美在天然;诗词歌赋、山水花鸟、飞禽走兽,包罗万象,张霞不断学习、积累知识,用精湛的技艺雕刻神韵,使其独具韵味。
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截至目前,原州区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个,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5个,市级非遗保护传承项目23个,原州区级非遗保护项目48个。建立国家级非遗山花儿传承保护基地4个,自治区级非遗保护传承基地12个。
每一项技艺的传承,都在岁月留痕,而精神内核历久弥新。
蛋雕是在飞禽类蛋壳上刻琢成画的一种民间手工艺品,融合绘画与雕刻,以浮雕、阴雕、阳雕、镂空等雕刻手法,在飞禽类蛋壳上刻琢各种精美的图案。
“我的手艺是跟奶奶学的。”蛋雕非遗传承人张晓萍介绍说,过去,人们把蛋壳染成红色,或涂上纹样、贴上剪纸,作为婚嫁喜庆、祝福庆寿的馈赠礼品。从小耳濡目染,让她对以蛋作画产生极大兴趣。“蛋雕的制作过程需要极大的耐心。”从选择蛋壳、清空蛋液、清洁风干,到定标绘图、精细雕刻、清理装饰,每一步都精雕细琢。鹌鹑蛋戒指盒、鱼跃龙门蛋雕灯、蛋壳虎头鞋……17年来,张晓萍用简单的刀具、精湛的技艺,制作出美轮美奂的蛋雕工艺品,承载着丰富的情感和文化记忆。
泥塑是一种传统而古老的民间艺术,人们以泥土为原料,手工捏制成形,经过晾晒、烧制等加工处理,饱含浓郁乡土气息。
“我的创作来源就是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泥塑非遗传承人王晓梅说。《童趣》系列泥塑作品是王晓梅和幼时玩伴在农村田野留下的无忧无虑的童年足迹。向日葵叶遮在羊角辫女娃头顶,小手伸出感触雨滴;少年背篓装满果蔬,天真烂漫的笑容充满感染力;穿着肚兜的胖娃娃憨态可掬,跷着脚丫、双手托腮……细腻生动的表情、栩栩如生的动作,一抔泥土在王晓梅手中被赋予丰富多彩的生命形态。
非遗不只是历史的瑰宝,它以全新的面貌走进我们的生活,引领着文化传承的未来。近年来,原州区不断创新文化遗产保护宣传展示方式,推出“非遗过大年”“非遗进校园”“非遗研学实践”等活动,将文化遗产与日常生活相结合,集中展播优质非遗资源,突出原州地域特色,进一步增强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见习记者 王文莱 赵昱杰 记者 闫 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