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这些年丨小桃核“串”出好光景
在原州区黄铎堡镇南城村,漫山遍野的山桃树不仅是风景,更是村民的致富产业——在这里,山桃核不仅被串成一件件精美的手工制品,也被串成农文旅融合与电商经济的特色产业链。
晨曦微露,当第一缕阳光掠过须弥山石窟时,山脚下的南城村高建录家院落里,早已响起清脆的电钻声。飞旋的钻头精准地在桃核上开出小孔,妻子马海花将一颗颗桃核串起来制作成精美的汽车坐垫。
这些曾经只能当柴火烧的山桃核,如今在村民的手中变成精致的手工制品。“以前用火烧红的细铁棍钻孔,一小时只能钻两三公斤,2018年买了电钻后效率提升50%,现在一小时能钻五公斤。”马海花抹去额头的汗珠,脸上洋溢出笑容。
一粒桃核的蜕变:从农家灶台到时尚工艺品
南城村的桃核产业崛起并非偶然。依托须弥山旅游区,这个传统村落找到了农文旅融合发展的金钥匙。村民杨佳的直播间里,上千人同时在线观看桃核制品的详细制作过程。
“这件桃核枕头需要精选128颗大小均匀的桃核,纯手工编织6小时完成。”直播五六年来,杨佳创下日销200多单、销售额破万元的纪录,带动周边10余户农户共同增收。“手机成了新农具,直播成了新农活。”杨佳笑着说,自己还能边带娃边赚钱,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产业化发展让桃核价值实现几何级增长。村民以每公斤4.9元的价格收购原料,经过清洗、晾晒、钻孔、编织等工序,制成枕头、坐垫、凉席等手工制品后,价格翻倍。高建录的儿子高勇在拼多多平台年销桃核手工制品上万单,营业额超10万元,产品远销河南、广东等地。全村3800亩山桃核,年产值600万元。
景村一体:桃核串起产业链条
离高建录家不远处的“高佬庄山庄”,2023年新建的窑洞宾馆依山而建。负责人高阿旦介绍,400多亩采摘园集采摘、垂钓、烧烤于一体,年接待游客超万人次。妻子马殿梅制作的桃核手工制品成为最受欢迎的旅游纪念品,“一天就能完成一件精美作品。”高阿旦自豪地说。
这种“前店后厂”的模式正是南城村“景村一体化”的缩影。依托国家4A级旅游景区须弥山石窟旅游区,村里建成3家标准化农家乐,年均接待游客1万人次。连续举办的“山花节”“乡宴美食节”等活动中,核桃手工制品展销专区总是人头攒动,产品供不应求。
游客在采摘园体验农趣后,到农家乐品尝特色美食,临走时带上桃核枕头、车垫等——一条“吃住游购”的消费链自然形成。2023年,仅红梅杏采摘,南城村就吸引游客5000人次,带动销售收益360万元。
联农带农:小桃核织就共富网
南城村的创新发展模式最动人之处,在于真正实现了联农带农、共同富裕。全村120名老人、妇女通过桃核加工实现居家就业,户均年增收2万元以上。杨佳等年轻创业者通过直播带货,既传承了传统手艺,又开辟了新的销售渠道。“现在不再担心产品销路了,手机就能连接全国市场。”正在直播间教授桃核编织技艺的杨佳说。
今年,南城村投资672万元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污水管网、生态停车位、公共卫生间等设施,为农文旅融合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硬件支撑。这些举措不仅改善了村民生活环境,更提升了旅游接待能力,形成良性发展循环。
如今的南城村,基础设施的蝶变令人惊叹。污水管网、生态停车位、新路灯相继建成落地。硬件升级的背后,是发展理念的深刻变革。目前,南城村正着力打造“四季产业链”,让“农业+旅游”提档升级,形成“春赏花、夏摘果、秋品韵、冬民俗”的全季旅游模式。
“咱这好日子,是实实在在‘串’出来的。”小小的桃核,正在串起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链,也串出了南城村老百姓的美好生活。昔日山间无人问津的野桃核,如今在村民指尖流转生金,在电商云端畅销四方,更在农文旅融合的沃土中,串出了南城村热气腾腾的好光景。(通讯员:赵睿 董浩)
相关新闻
-
两化一振兴 塞上谱新篇 | 一头牛“裂变”出一条产业链 泾源“黄金产业”带动万户增收
[2025-09-18] -
隆德县司法局开展网络安全宣传周活动
[2025-09-18] -
修旧如旧,建新如故!隆德县传统村落留住“根”,非遗文化注入新活力
[2025-09-18] -
泾源县144户农户喜收“阳光红利”
[2025-09-18] -
隆德县定制产业帮扶方案助农增收
[2025-09-17] -
彭阳县精准施策破解农村基建难题
[2025-09-17] -
两化一振兴 塞上谱新篇 | 彭阳县探索“特殊学校+康复中心+送教上门”模式 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儿童入学率98.1%
[2025-09-17] -
宁夏隆德:重点文旅项目加速推进 绘就生态康养新图景
[2025-09-17] -
辣椒串起产业链
[2025-09-16] -
隆德县“四航”工程锻造高素质年轻干部队伍
[2025-09-16]